江阴地区著名的八字洋口陆家桥故事

小编

江阴地区的八字洋口陆家桥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传说。以下将详细介绍陆家桥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及其现代发展。

建造历史

建造时间和背景:陆家桥最初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由赵瞻民在应天河上建造了一座小木桥。到了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地方富户陆观舍捐出银钱,召集工匠将桥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环洞桥,即陆家桥。

桥梁结构和设计:陆家桥桥身宽4米多,东西各25级台阶,桥面呈梯形,桥身总长15米,结构谨严,呈现了古朴庄重的明代石桥风格。

地理和行政归属

地理位置:陆家桥位于江阴市东南部,横跨应天河,连接了八字河口和金家桥南。

行政归属:陆家桥在宋时分属清化、西舜两乡,清初属华墅、祝塘两镇辖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陆桥镇,解放初仍为华墅、祝塘辖区,1984年改称陆桥乡,1991年乡改镇,2001年6月与华士镇合并。

江阴地区著名的八字洋口陆家桥故事

陆观舍的发家史

起源:陆观舍原是苏北人,因家庭贫困,夫妻二人冒险渡过长江,来到慈航桥和新塘桥之间的一块荒地安家落户。

奇遇:陆观舍在一次罱河泥时,发现了一个被水浸泡的饭箩,里面装满了棉条和银子。从此,他靠这只饭箩发了大财,并用这笔财富修建了陆家桥。

陆家桥与孙金奎的争斗

背景:陆家桥建成后,吸引了大量行人,引起了大富户孙金奎的不满。孙金奎试图通过分发馒头来将桥名改为孙家桥,但反而使陆家桥的名字更加响亮。

结果:孙金奎的计划失败,陆家桥的名声更加显赫。

保护和拆除

保护:陆家桥在20世纪80年代因新河开通而逐渐废弃,但其历史价值得到了保护。2024年,江阴市对陆家桥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风貌。

拆除和重建:由于申张线航道整治工程的需要,陆家桥(南)于2024年3月31日成功拆除,原址将新建一座净空7米的人行桥,以满足航道整治和地方通行需求。

旅游和文化价值

旅游:陆家桥作为江阴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解江阴历史文化的窗口。

文化价值:陆家桥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江阴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江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八字洋口陆家桥不仅是江阴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其建造历程、传说故事以及现代发展,展示了江阴地区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和发展。通过对陆家桥的保护和修复,现代江阴不仅保留了历史遗迹,还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江阴地区的八字洋口陆家桥,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古桥。以下是关于陆家桥的相关信息:

历史背景

建桥历史:陆家桥,原名绿葭桥,最初由当地村民赵瞻民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建造,是一座小木桥。由于年久失修,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地方富户陆观舍捐出银钱,召集工匠将桥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环洞桥,即现在的陆家桥。

历史事件:清《光绪江阴县志》记载了陆桥人抗清的事略,其中提到清兵“分掠陆官舍桥”,有徐玉杨者,富膂力,望清兵蜂拥而来,遂匿桥洞中,见二卒引一将过,状甚伟,跃出登岸,均杀之。称将之首,重十八斤,悬于树上。后兵多畏避,其树至今尚存。

文化意义

地名由来:陆家桥的命名与陆观舍的善举密切相关。陆观舍原是苏北人,家里非常贫困,后因罱河泥时发现饭箩,从而发家致富。为回馈乡里,他捐资重建了绿葭桥,为了避开纠纷,他选择在绿葭桥的南面重造了一座石桥,并取绿葭桥的谐音,加上自家的姓,称为陆家桥。

对当地的影响:陆家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陆桥镇的经济发展。桥脚下渐渐形成了市集,陆桥镇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市镇。

陆家桥在江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

轻工业为主:陆家桥的经济以轻工业为主,尤其是纺织与塑胶产业实力较强,经济水平相当不错,人均GDP和产值均超出江苏省平均水平很多。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陆家桥的发展增速,实力又有较大的增长,因在华士镇江阴东部特殊的金融地位,近年来陆桥发展增速,实力又有较大的增长。

社会发展

方便居民出行:陆家桥人行桥的建成投用后,将有效保障申张线航道千吨级船舶安全畅行,助力更具特色的“水运江阴”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陆家桥人行桥建设工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管线工程、绿化工程、照明亮化工程等,这些都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