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立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凉,阳气开始内敛,阴气逐渐生长。在这个时节,适当的艾灸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迎接秋季的到来。
艾灸的最佳穴位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艾灸关元穴有助于调理脾胃,补益元气,以备冬藏。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艾灸气海穴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艾灸肺俞穴有助于调节呼吸系统,润燥止咳。
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艾灸大椎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艾灸的注意事项
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施灸前咨询: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艾炷大小: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灸后护理: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可用艾灰涂抹,然后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润燥安神的食物
芝麻:具有滋润作用,可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蜂蜜:有润肺止咳、滋阴润燥的功效。
银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百合: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平补的食物
茭白: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开胃的功效。
南瓜: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莲子:有健脾止泻、益肾涩精的作用。
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健脾胃的食物
山药:能健脾益胃、补肺固肾。
扁豆: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
栗子:能健脾补肾、益胃生津。
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滋阴润肺的食物
梨:有清心润肺、清热解毒的作用。
银耳: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百合: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蜂蜜:能润肺止咳、滋阴润燥。
立秋时节,适当的艾灸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迎接秋季的到来。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肺俞穴和大椎穴,可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立秋当天的饮食应以润燥安神、平补、健脾胃和滋阴润肺为主,多吃芝麻、蜂蜜、银耳、百合、茭白、南瓜、莲子、山药、扁豆、栗子、大枣、梨、银耳、百合和蜂蜜等食物,有助于身体健康。
立秋艾灸是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适应季节变化,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秋艾灸穴位:
1.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是任脉的腧穴,也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艾灸关元穴可以补益中气、调理气血、温补肾阳,对于中气不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肺俞穴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艾灸该穴可以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等证候,如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症。
3.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滋补强壮、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4.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中脘穴是任脉经之穴,能调节阴经气血,也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可以治疗一切腑病,尤其以胃痰为主,可以健脾和胃,行气化湿。
5. 太溪穴:位于脚踝部,是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具有补益肝肾、滋阴生津降火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滋阴润燥,缓解燥热症状。
6. 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椎穴是督脉的穴位,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艾灸大椎穴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7. 涌泉穴:位于足底,是肾经的首穴。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艾灸涌泉穴可以滋补肾阴、平抑肝阳,改善睡眠并缓解肝阳上亢、心烦难寐等症状。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通过饮食调理身体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润燥养肺:秋季干燥,容易伤及肺阴,应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蜂蜜等。
2. 滋阴补肾:秋季是养阴的好时节,可适量食用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黑色食物,以及枸杞、核桃等坚果,以滋阴补肾。
3. 健脾和胃:秋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应多吃五谷杂粮、温性食物,如小米、南瓜、生姜等,以健脾和胃。
4. 平补食物:秋季适合进补,应选择“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等。
5.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轻松和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6. 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顺应自然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