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秘色彩的赫哲族民间舞蹈:萨满舞

小编

赫哲族萨满舞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萨满文化,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下将详细介绍萨满舞的起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现代传承。

起源

萨满文化的背景:赫哲族的先祖所居之地属于萨满文化区,他们的神话世界中,动植物、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祖先等都有其自己的神灵,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祀它们,以祈求帮助或避免灾难。

萨满舞的起源:萨满舞是赫哲族求神佑护、驱鬼辟邪、免除灾难的重要仪式。小孩一生下来就有“魂鸟”,一切疾病被认为是鬼怪摄走人的灵魂造成的,因此人们笃信萨满才能治疗百病。

发展历程

宗教功能的转变:在现代社会中,萨满舞的宗教功能逐渐丧失,但其作为民族传统和艺术的积淀通过教育、文艺创作、表演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获得发展。

国际文化交流:赫哲族萨满舞通过“乌日贡”大会等途径,从广场演出走向舞台艺术,甚至走向国际舞台,如在俄罗斯和美国等地的演出。

舞蹈语言

丰富的动作:萨满舞的动作多样,包括头部的摇头、抬头、仰首等,腰部的变化,手势的细微动作,以及腿部的跳跃、弹跳等。

个性化的表达: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表现出与神灵交流时的精神状态。

道具使用

神鼓:神鼓是萨满舞的重要道具,用于通神和伴奏。

神具:包括神刀、神杖、龙头杖等,每种道具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舞蹈形式

单人舞:由萨满单独完成,动作较为严肃。

双人舞:由主祭萨满与助手共同完成,动作较为丰富。

群舞:由部落成员集体完成,动作简单但场面壮观。

求神佑护

充满神秘色彩的赫哲族民间舞蹈:萨满舞

驱鬼辟邪:萨满舞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进行,旨在驱赶鬼怪,保护人口平安。

祈求丰收:在春秋季节进行的“跳鹿神”仪式,旨在祈求渔猎丰收,保护全村人丁兴旺。

挑战自然灾害

萨满舞表现出赫哲族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的勇气和意志。

教育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将萨满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

传承人:如葛玉霞,通过教育和文艺创作,弘扬赫哲民族文化,将萨满舞带到更广泛的舞台。

国际交流

赫哲族萨满舞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赴俄罗斯和美国演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

赫哲族萨满舞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萨满文化,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教育、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萨满舞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赫哲族萨满舞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形式,它不仅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下是对赫哲族萨满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详细探讨:

历史渊源

起源:萨满舞起源于赫哲族先民的萨满信仰,这种信仰认为万物有灵,通过萨满舞来祭祀神灵,祈求保佑。萨满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赫哲族定居三江流域时期,是赫哲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之一。

发展历程:萨满舞在赫哲族文化中一直是萨满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萨满教的兴衰而变化。早在清末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出现,如曹廷杰的《西伯利东偏纪要》中即有赫哲族萨满舞的相关记载。

文化背景

萨满信仰:萨满教是赫哲族的传统信仰,萨满舞是萨满信仰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主要舞段在表现神灵附体时跳出,充满神秘色彩。

舞蹈特色:赫哲族萨满舞的服饰华彩、绘画诡奇、史诗雄浑、图腾狞丽、音乐激昂、舞蹈飘扬,堪称“东北绝唱”。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完成了既具有节奏感又具有丰富意义的舞蹈造型,创造了与、捕渔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

社会功能:萨满舞是赫哲族求神佑护、驱鬼辟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要仪式,表现出赫哲族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之抗争的勇气和意志。

赫哲族萨满舞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如下:

表演形式

1. 独舞: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动作庄严肃穆,多为正面,上身常常挺直,双臂或平伸或上举或在胸前环绕,保持平衡的体态,双腿或展开或作马步,稳健有力。

2. 双人舞:由主祭萨满与助手共同完成的舞蹈,动作比较单人舞动作要丰富、灵活、富于变化、颇有动感,而两人一起舞蹈也增加了节奏感。

3. 三人舞:由主祭萨满带领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一起共舞,舞蹈动作相当丰富多样,头部、腰部、臀部、四肢和手脚的动作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4. 群舞:在萨满的引导下,由部落中的许多成员集体完成,动作整齐有力,场面壮观。

技巧

1. 舞蹈语言:赫哲族萨满舞的舞蹈语言变化多姿,具体表现首先是因人而异,不同舞者的舞蹈语言各有特点,个性鲜明。萨满的舞蹈语言丰富多彩,包括头部动作、腰部动作、手势变化等。

2. 辅助工具:赫哲族萨满舞的用具很多,包括神鼓、鼓槌、神帽、神裙、腰铃、铜镜、神杖、神刀等,这些工具不仅增加了舞蹈的神秘色彩,也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

3. 动作技巧:萨满舞的基本动作有跪拜、拜鼓、击鼓涮腰、拐步甩铃、旁撩鼓、夹腿鼓、平拉鼓、击鼓敲腰、合击鼓、打挺、仆鼓、对击鼓、交叉锤、夹颈扛锤、背锤、顶锤、对锤、倒夹锤、拜短器、绕锤、掏锤组合、别步抖铃、抖铃换位、弓步抖铃、缠头托力、蹲闪托力、舞燃香、双翻棍、挑翻棍、拜长器、舞叉、立叉晃腰铃、扬翅飞、双臂飞、抱翅、抖翅、梳翅、唤鹰等。

赫哲族萨满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赫哲族萨满舞已被列为黑龙江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赫哲族萨满舞得以系统性地记录、研究和传承,确保了这一独特文化形式的延续。

教育与文艺创作

赫哲族萨满舞通过教育、文艺创作和表演等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文化机构、学校和社区组织都开展了萨满舞的教学和表演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舞者和传承人。文艺创作者也将萨满舞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作品中,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

交流与展示

赫哲族萨满舞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乌日贡”大会等,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赫哲族萨满舞与其他民族舞蹈的交流,也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代化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赫哲族萨满舞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化和创新。传统的萨满舞在保留其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社会功能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赫哲族萨满舞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仅有助于增强赫哲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