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仡佬族的居住形式

小编

仡佬族的居住形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适应性和社会经济条件。以下将从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历史背景探讨仡佬族的居住形式。

干栏式建筑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仡佬族的居住形式

仡佬族的先民以“干栏”为特色,这种建筑形式见于《魏书·僚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主要特点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即房屋建在离地面数尺的木架上,覆盖以杉叶等。

干栏式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环境,同时防止野兽和蛇虫的侵扰,体现了仡佬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

岩洞和树上巢居

1949年以前,贫苦的仡佬族有住岩洞的,也有在树上搭棚巢居的,这种居住形式主要出现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反映了仡佬族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这种居住形式不仅体现了仡佬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展示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三合院和四合院

仡佬族的民居多为二层楼居建筑,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院落格局通常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

这种院落格局不仅符合仡佬族的家族和社会结构,也体现了其对传统和礼仪的重视,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木结构和石结构房屋

近现代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和石结构的石板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

这些建筑形式反映了仡佬族在材料和建筑技术上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后的居住需求变化。

茅草房和砖石结构房屋

20世纪70年代石木结构的房屋盛行一时,80年代以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都修建砖石结构的瓦房和楼房,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钢筋混凝土的多层楼房逐渐兴起。

这些变化反映了仡佬族社会经济条件的显著改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建筑技术和材料使用上的进步。

多样化的住房形式

当代仡佬族的住房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传统的木结构、石结构和茅草房,以及现代的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多层楼房逐渐兴起。

这种多样化的住房形式不仅反映了仡佬族社会经济条件的全面提升,也体现了他们在文化适应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态度。

经济发展与住房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仡佬族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现代住房不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元素。

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仡佬族的生活质量,也反映了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适应和创新发展。

仡佬族的居住形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原始洞穴到现代楼房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仡佬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展示了他们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后的居住需求和文化进步。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仡佬族居住形式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仡佬族的文化特色和生存智慧。

仡佬族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商周至西汉时期,其先民被称为“百濮”或“濮”人。

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部分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仡佬族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栏式建筑:仡佬族的传统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即房屋建在木桩上,离地数尺,以防潮湿和野兽侵扰。这种建筑形式在贵州北部的仡佬族地区尤为常见。

2. 因地制宜:仡佬族的住房依地形而异,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较高;而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仡佬族则选择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较低矮。

3. 二层楼居:仡佬族的民居多为二层楼居建筑,中间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两侧为卧室及厨房,楼上设粮仓。

4. 石板房与茅草房:仡佬族的房屋有木结构的“穿斗房”、石结构的石板房和茅草房等多种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因地区而异。

5. 装饰艺术:仡佬族的民居在装修上有一定的特色,如木雕、石刻等,尤其是在黔西、大方等地的仡佬族民居中,木雕和石刻艺术尤为精湛,被誉为“贫女巧梳头”。

6. 院落格局:仡佬族的民居院落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正房两端有耳房,左右侧建厢房,形成封闭式院落,体现了传统的家族聚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