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了解白露后面的节气和白露的气候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
秋分
白露后面的节气是秋分。秋分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的到来意味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秋分后天气明显转凉,适合秋收。
寒露
寒露是白露之后的下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寒露标志着天气进一步转凉,露水增多,气温骤降。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北方地区开始进入深秋或初冬。寒露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物收割和储存上,需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气温下降
白露时节,气温开始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白露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下降是白露的主要气候特点之一,特别是在夜晚,温度会明显降低,俗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述。
昼夜温差大
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昼夜温差大是白露节气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这种温差会更加明显。昼夜温差大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还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整穿着和农事活动。
空气干燥
白露时节,空气中的湿度降低,天气变得干燥。冷空气南下驱散了夏季的湿热,使得空气湿度降低,天空变得高远而晴朗。空气干燥是白露节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秋燥现象明显,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在白露时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白露后面的节气是秋分和寒露,分别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和气温的进一步下降。白露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显著下降、昼夜温差大以及空气干燥。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和农业生产。
白露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热转凉,万物逐渐成熟。以下是白露节气期间各地的主要农事活动:
东北地区
收获作物:开始收获谷子、高粱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
选种留种:对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进行选种留种。
整地备耕:及时腾茬、整地、送肥,为种植小麦做好准备。
华北地区
秋收: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行收获。
秋种准备: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
西北地区
播种冬小麦:开始播种冬小麦,为冬季作物做好准备。
西南地区
收割水稻和谷子:由于“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
管理晚秋作物:加强玉米、甘薯等晚秋作物的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
华中地区
收割水稻和玉米:抓紧时间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
采摘棉花:棉花分批采摘,晚玉米需加强水的管理。
整地备耕: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
果树农事
灌溉与施肥:遇旱及时灌溉,结合树盘覆盖减少裂果与太阳果。施用有机肥、磷钾肥为主,结合喷施叶面肥,促进秋稍转绿。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红蜘蛛、炭疽病、青苔等病虫害。
果实采收:根据果实成熟度及时采收,如葡萄、樱桃等。
蔬菜农事
育苗:茄果类蔬菜育苗最好在有地模覆盖的大棚内进行。
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的防治。
白露时节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运动和情志等多个方面进行调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起居养生
及时添衣:白露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腹部、脚部和关节的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早睡可以养阴,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增强免疫力。
睡前泡脚: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心肾相交,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养生
滋阴润燥:白露时节气候干燥,应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枸杞、萝卜等滋阴润肺的食物,缓解秋燥症状。
清淡饮食:减少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避免生冷、辛辣之物,多吃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蔬菜,补充维生素C。
运动养生
动静结合: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增强体质,调养肺气。
适度锻炼: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情志养生
保持平和:秋季易使人产生悲秋之情,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放松心情: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书法、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白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在这一天,人们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以庆祝这一时节的到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露节气传统习俗:
收清露
习俗介绍:在白露时节,人们会在清晨时分收集树叶或花瓣上的露水,用于煎服或泡茶。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露水药用价值的认识,认为露水具有延年益寿、治疗消渴等功效。
文化背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祭禹王
习俗介绍:在太湖流域,每年白露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禹王香会。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被当地渔民尊称为“水路之神”。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了对禹王治水功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的期盼。
文化背景:祭禹王的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龙眼
习俗介绍:在福建福州等地,白露节气有吃龙眼的习俗。龙眼被誉为“果中神品”,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在白露这一天食用龙眼,被认为可以大补身体,增强体质。
文化背景:龙眼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适合秋季食用。
饮白露茶
习俗介绍: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深受大家的喜爱。
文化背景:白露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成为秋季茶饮的首选。
吃番薯
习俗介绍: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番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
文化背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
喝白露米酒
习俗介绍:在湖南资兴、三都、蓼江一带,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文化背景:白露米酒是当地的传统饮品,具有温中散寒、滋补身体的功效。
采十样白
习俗介绍: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会在白露之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文化背景: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