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在冬至时有丰富的传统食俗,反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民俗特色。以下将详细介绍福建各地在冬至时吃的传统食物及其习俗。
米时
福州冬至的传统食物是“米时”,由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磨成浆后压成半干,再搓成圆形丸子,煮熟后裹上加糖的黄豆粉食用,象征团圆和美好。米时不仅是福州冬至的代表性食物,还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美好愿望。其制作过程繁琐而富有仪式感,体现了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搓“米时”粿
在冬至前夜,福州人会搓“米时”粿,象征全家团圆。桌上会摆放福橘和小泥人,寓意“回进宝”和“时来运转”。搓“米时”粿的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还通过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酿青红酒
福州人在冬至这一天会酿“青红酒”,利用冬至后的低温环境促进酒的发酵,使酒更加醇香。酿青红酒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还体现了福州人对酿酒工艺的传承和对品质的追求。
姜母鸭
厦门人在冬至必吃姜母鸭,用麻油煸香老姜和番鸭,加入高粱酒和料酒焖煮,具有驱寒祛湿的功效。姜母鸭不仅是厦门冬至的特色美食,还体现了当地人对滋补身体的重视,尤其是对抗寒冷的天气。
汤圆
厦门的汤圆有甜咸两种做法,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甜汤圆有绑糖膏和圆仔汤两种,咸汤圆则可以加入蔬菜、肉片、海鲜等。厦门的汤圆做法多样,丰富了冬至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创新。
搓丸
泉州人在冬至前夕会“搓丸”,这些丸子通常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颜色有红有白,还会捏成各种小巧的玩具,象征兴旺吉祥。搓丸的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还通过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冬节圆
泉州有“冬至小年兜”的说法,冬至一大早,家家户户要敬祖先、吃圆子。出门在外的人也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至吃圆子的习俗体现了泉州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冬至糖圆
漳州的风俗是冬至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冬至糖圆的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还通过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搓圆
漳州人在冬至会搓圆,象征团圆和美满。这些圆子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搓圆的习俗不仅增强了家庭凝聚力,还通过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冬至暝“贴汤圆”
莆田人称冬至前夜为“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会准备各种粿和汤圆,祭拜祖先,并在家中厅堂正中间支起桌子,摆放福橘和“福禄寿”红花,寓意吉祥和团圆。
冬至暝“贴汤圆”的习俗不仅体现了莆田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还通过象征性的物品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江南丸
宁德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吃“江南丸”,也就是肉馅咸汤圆。霞浦吃米饺、柘荣吃“油剪”、福安吃汤圆。宁德的冬至食俗体现了当地人对不同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传统口味的传承。
糯糍粑
南平光泽等地的冬至传统食物是糯糍粑,用优质糯米蒸熟后捣成泥状,再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豆、糖等食用。糯糍粑不仅是南平冬至的代表性食物,还体现了当地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对美食的热爱。
鬼糕
龙岩冬至的特色美食是“鬼糕”,用苎麻或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揉匀后制成外皮,馅料有梅菜、笋干、香菇、五花肉等。鬼糕不仅是龙岩冬至的代表性食物,还体现了当地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对美食的热爱。
羊肉
龙岩人在冬至前后喜欢吃羊肉,配以滋补中药材烹饪,具有温补暖胃的功效。羊肉的食用不仅体现了龙岩人对滋补身体的重视,还反映了当地人对传统食疗文化的传承。
福建各地在冬至时有丰富的传统食俗,反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民俗特色。无论是福州的米时、厦门的姜母鸭、泉州的搓丸,还是漳州的冬至糖圆、莆田的冬至暝“贴汤圆”,这些食物不仅美味,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祝愿。
福建冬至的气候特点如下:
1. 气温较低:冬至时节,福建的平均气温在9.6到13.5摄氏度之间,天气寒冷,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
2. 降雨量较少:冬至期间,福建的平均降雨量约为25.6毫米,整体较为干燥。
3. 冷空气活动频繁:冬至前后,福建常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会有明显下降,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霜冻或结冰现象。
4. 白昼短黑夜长: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福建冬至的独特民俗活动包括:
1. 搓“米时”:福州人在冬至这天会搓“米时”,这是福州方言中对一种糯米丸子的称呼。搓“米时”寓意团圆和“时来运转”。桌上会放置福橘、红筷和小泥人,象征吉祥如意和招财进宝。
2. 酿青红酒:福州人还会在冬至这天酿青红酒。选择冬至这天酿酒是因为此时气温低,水质清,有利于酒的发酵,使酒更加醇香。
3. 敬祖吃圆子:泉州有“冬至小年兜”的说法,冬至一大早,家家户户要敬祖先、吃圆子。出门在外的人,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甜丸汤敬奉祖先后,全家人以甜丸汤为早餐。
4. 姜母鸭:厦门人在冬至必吃姜母鸭。姜母鸭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等功效,特别滋补。用麻油煸香老姜和番鸭,加入高粱酒和料酒焖煮。
5. 打糍粑:南平地区有打糍粑的习俗。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用木锤敲打,直到糯烂。食用时可以沾上豆粉、糖,甚至猪油、辣椒、盐等佐料。
6. 搓丸子:莆田人会在冬至前夜搓丸子,称为“冬至暝搓丸”。丸子有各种形状,寓意家运通达、六畜兴旺。孩子们还会把丸子搓成各种元宝、小动物的形状。
7. 制作“鬼糕”:龙岩地区的人们会在冬至制作“鬼糕”。用苎麻或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揉匀后,面团呈淡绿色。馅料通常用梅菜、笋干、香菇和五花肉等炒熟。
8. 扫墓祭祖:福州人有在冬至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一天外出的人都会回家,表示年终有所归宿。乡村各姓都有祠堂,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
福建冬至的传统食物及其它地区的特色如下:
福建冬至的传统食物
1. 福州“米时”: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浆、压干后搓成的丸子,煮熟后裹上黄豆粉、芝麻、糖等,象征团圆和美好。
2. 厦门姜母鸭:用老姜和番鸭炖煮,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的功效,是冬至时滋补身体的佳品。
3. 泉州“搓丸”:用糯米粉制成的丸子,颜色有红有白,象征兴旺吉祥。
4. 漳州冬至糖圆:用糯米粉搓丸,煮熟后放入红糖水中,作为节日早餐。
5. 莆田“冬至暝搓丸”:冬至前一夜,一家人围在一起搓丸子,寓意团圆。
6. 宁德“Cué”:类似汤圆,但配的是咸汤,内有冬菇、芹菜、肉丝、海鲜等。
7. 龙岩“鬼糕”:用苎麻或艾草捣碎和糯米粉揉匀后制成,馅料通常为梅菜、笋干、香菇配五花肉。
8. 三明笋馅、菜馅和肉馅“汤圆”:沙县人会在汤汁中加入竹笋、香菜等作料。
9. 平潭“时来运转”:类似汤团,皮是地瓜和地瓜粉做的,馅料有包菜、紫菜、瘦猪肉、鲜虾、鱿鱼、蟹肉等。
其他地区的特色冬至食物
1. 北方饺子:俗语说“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饺子形状与耳朵相似,寓意防止冻耳朵。
2. 江浙汤圆:象征团圆和美满,口味多样,有甜有咸。
3. 广东冬至粥:又称“节粥”,料丰富,包含红豆、绿豆、花生、莲子、枣等,有驱寒保暖的作用。
4. 四川麻辣火锅:一家人围坐在热腾腾的火锅旁,吃着各种食材,既温暖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