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了解处暑后面的节气以及处暑三候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白露
处暑之后的节气是白露,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间。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露水越发浓重。白露时节,北方地区开始感受到明显的凉爽,而南方地区仍会有一段高温天气,这被称为“秋老虎”。
白露节气的到来不仅预示着天气进一步转凉,也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的生存适应。露水的形成和凝结,显示了气温下降和湿度增加的自然规律。
秋分
处暑之后的另一个重要节气是秋分,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昼夜几乎等长。秋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时间基本相等。
秋分不仅是季节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农作物进入成熟期,农民可以开始大规模收割。
鹰乃祭鸟
处暑的第一候是“鹰乃祭鸟”,指的是在这个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捕获的鸟摆放在一起,如同祭祀一般,然后再食用。这一现象反映了老鹰在秋季的活跃和捕猎行为的增加。
这一物候现象不仅展示了老鹰的自然行为,也体现了自然界中食物链的循环和生态的多样性。老鹰作为猛禽,其捕猎行为有助于控制鸟类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天地始肃
处暑的第二候是“天地始肃”,意味着处暑之后,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这一候象标志着秋季的进一步深入,万物从繁茂走向凋零,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
“天地始肃”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象征着万物进入了一个休整和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气候变化,为冬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禾乃登
处暑的第三候是“禾乃登”,指的是处暑之后,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进入收获期。这一候象不仅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
“禾乃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农作物从生长到成熟的转变。这一阶段的气候变化,为农作物的收获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社会中人们对丰收的重视。
处暑之后的节气是白露和秋分,分别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和昼夜等长。处暑三候包括鹰乃祭鸟、天地始肃和禾乃登,分别描述了老鹰的捕猎行为、自然界的凋零现象和农作物的成熟。这些物候现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它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进入秋季。
处暑三候的气候特征如下:
1. 一候:鹰乃祭鸟
气候特征: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这是因为此时气温下降,食物充足,鸟类活动频繁,老鹰容易捕捉到猎物。老鹰在捕猎后,通常会将多余的猎物陈列在地上,如同祭祀一般,这被称为“义举”。
2. 二候:天地始肃
气候特征: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此时气温继续下降,草木逐渐变黄、枯萎,自然界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这种变化提醒人们秋天已经来临,需要收敛心性,顺应自然规律。
3. 三候:禾乃登
气候特征: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进入收获季节。此时气温稳定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民间有“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的说法,形容丰收的景象。
处暑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期间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如竖灯篙、放河灯等,以祭祖缅怀先人。
2.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人们在中元夜将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泛,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 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一带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庆祝休渔期结束,渔民出海捕鱼。
4.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如杀牲口祭拜、插旗幡等,以祈求丰收。
5.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合在夏末秋初食用。
6. 煎药茶:
处暑时节,气候逐渐干燥,人们会煎药茶饮用,以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常用的药材包括霍香、薄荷、陈皮等。
7.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人们会外出游玩、赏景迎秋,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