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和白术是两种常用的中药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的功效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本文还将介绍一道以苍术和云苓为主要成分的炖汤做法,以展示如何利用这两种药材进行食疗养生。
功效差异
苍术: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等病症。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病症。
外观和气味
苍术:苍术的根茎表面多为灰棕色或黑棕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黄棕色或红棕色的油室,味道苦辣。
白术:白术的根茎表面多为灰黄色或灰棕色,断面较白,气味清香,味道微甜且微辣。
应用范围
苍术:因其燥湿作用较强,多用于湿邪较重的病症,如风湿痹痛、夜盲症等。
白术:因其健脾益气作用,更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多种症状,如食少便溏、水肿等。
材料
主要材料:苍术20克、云苓40克、猪肝30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
辅料:花生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步骤
1. 准备材料:各药物洗净,用清水浸泡片刻;猪肝、猪瘦肉洗净,切片。
2. 炖汤:将所有主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250毫升(约5碗水量)和少许生油,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
3. 调味:进饮时方调入适量食盐。
4. 食用:猪肝、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保健功效
健脾燥湿:苍术和云苓搭配炖猪肝,能够健脾燥湿,适用于湿滞中焦证。
养肝明目:苍术具有明目功效,适合眼目昏涩或夜盲症患者。
苍术和白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功效和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苍术主要用于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而白术则侧重于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通过合理搭配使用,这两种药材可以发挥出更好的食疗养生效果。苍术云苓炖猪肝是一道典型的健脾燥湿、养肝明目的药膳,适合在秋季食用,以应对气候不稳定带来的湿困和眼目昏涩问题。
苍术和白术虽然名字相似,但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1. 燥湿作用:
苍术:具有较强的燥湿作用,适用于湿浊较重的证候,常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等症状。
白术:也具有燥湿作用,但相对温和,更注重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困的情况。
2. 健脾作用:
苍术:主要通过燥湿来健脾,适用于湿困脾阳的情况。
白术:具有显著的健脾益气作用,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3. 其他药理作用:
苍术:还具有祛风散寒、明目、抗缺氧、促进胃肠运动等作用。
白术:具有止汗、安胎、调节血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辨别苍术和白术的药材性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来源与产地:
苍术:主要来源于菊科苍术属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茅苍术主要产自江苏茅山一带,被称为“茅术”;北苍术则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
白术:主要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优质的白术被称为“于术”,主要产于浙江于潜地区。
2. 性状特征:
苍术:根茎形状不规则,呈连珠状或圆柱状,表面灰棕色,有皱纹和残留须根,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室,习称“朱砂点”。气香特异,味辛、苦。
白术:根茎较为规则,呈肥厚团块状,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瘤状突起和断续的纵皱及沟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气清香,味甘、微辛。
3. 性味归经:
苍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性味较为燥烈。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性味相对较平和。
4. 功效与适应症:
苍术:主要功效为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常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等症状。
白术:主要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腹胀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状。
5. 炮制方法:
苍术: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苍术、麸炒苍术等。炒苍术辛味减弱,燥性缓和,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
白术: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生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等。生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土炒白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麸炒白术缓和燥性,增强健脾作用。
苍术云苓炖猪肝是一道具有多重功效的药膳,主要成分包括苍术、云苓、猪肝和猪瘦肉。这道药膳的主要功效包括:
健脾燥湿:苍术和云苓都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能够帮助改善湿滞中焦的症状,如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等。
养肝明目:猪肝富含维生素A,有助于改善视力,特别是对于眼目昏涩或夜盲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解郁辟秽:苍术具有解郁辟秽的功效,能够帮助缓解情绪不畅、胸闷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