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盆糕是北京地区传统的汉族名点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而闻名。以下将详细介绍老北京盆糕的定义、历史背景、制作方法及吃法。
历史背景
起源与发展:老北京盆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最初是由小吃发展而来。它在冬季尤为受欢迎,尤其是在隆冬腊月,吃上一块刚出锅的盆糕既能御寒又能果腹。
文化意义:盆糕不仅是冬季的美食,还承载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过去北京的切糕铺一般在冬季经营盆糕,成为冬日里的一道温暖风景线。
主要原料
江米:1500克
白芸豆:600克
大红枣:600克
白糖:250克
桂花:适量
制作工艺
1. 准备材料:将江米泡透磨成面,红枣泡洗干净煮熟,芸豆洗净煮至八成熟。
2. 拌面:将江米面与芸豆拌匀,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桂花。
3. 蒸制:将拌好的面放入带孔的瓦盆中,先铺一层红枣,再铺一层芸豆江米面,如此反复,蒸约30分钟后,再铺一层熟枣和一层芸豆江米面,继续蒸约30分钟,直到熟透。
4. 切块与食用:蒸熟后,将盆糕反扣在案子上,切成约10厘米厚的块,切块后浇上桂花水,食时蘸白糖即可。
传统吃法
直接食用:盆糕蒸熟后,切成块,可以直接食用。其色泽红白相间,粘软甜香,枣香浓郁。
桂花水浇淋:切块后浇上桂花水,增加盆糕的风味和香气。
蘸白糖:食时蘸上白糖,甜而不腻,增加口感层次。
创新吃法
油炸:将切好的盆糕块过油一炸,甜糯之外又有了一份脆香,再蘸上白糖,风味独特。
多种配料:可以搭配其他配料如花生碎、芝麻等,增加口感和营养。
老北京盆糕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丰富的吃法使其在北京小吃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直接食用、浇淋桂花水,还是油炸后蘸糖,都能体验到盆糕的美味和多样性。
老北京盆糕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老北京盆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详细说明:
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盆糕作为北京地区的传统小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那个时代,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经济贫困,大多数人不得不靠拉排子车、蹬三轮、八股绳(挑担儿做小买卖)、两把刀(不是卖羊肉就是卖切糕)过活。为了维持生活,本小利微做饮食小买卖的人家就必须要谨小慎微,精工细作,久而久之,创出了小吃——北京风味小吃的一大类别。
冬季特色:过去北京的切糕铺一般在冬季经营盆糕。隆冬腊月,手垫木纸,来上一块刚出锅的盆糕,既御寒保暖,又裹腹健身。如果再遇上个大雪天,您不用吃,就是见到这情景,也难以忘怀。
文化背景
满蒙回汉融合:北京小吃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繁多,风味独特。盆糕作为其中的一种,也承载了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节日习俗:盆糕在冬季食用,既可御寒保暖,又可裹腹健身,是老北京人冬季的传统美食。盆糕的制作和食用也反映了老北京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老北京盆糕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属于京味小吃。过去北京的切糕铺一般在冬季经营盆糕。以下是老北京盆糕的制作工艺和主要原料:
主要原料
江米:1500克
白芸豆:600克
大红枣:600克
白糖:250克
桂花:适量
制作工艺
1. 将江米泡透磨成面。
2. 取1/2大红枣泡洗干净,煮熟。芸豆洗净,用水泡透煮至八成熟。
3. 江米面与芸豆一起拌匀。锅内加水烧沸,把蒸糕用的带孔瓦盆坐在蒸锅上,锅沿与盆沿之间,用湿布堵严不使漏气。
4. 先将生枣洗净铺于盆底,再铺一层芸豆江米面,待蒸气上来时,蒸约30分钟,再铺一层熟枣和一层芸豆江米面,弹点水花盖上布,再蒸约30分钟,待熟后打开布反扣在案子上,糕约10厘米厚。切块浇桂花水,食时蘸白糖即口。
老北京盆糕层次分明,面白枣红,糯软耐嚼,味道香甜,枣香浓郁。过去老北京人卖盆儿糕,早晨在推车上得点一个煤炉子,带上原料,这就出门儿了一路上,这盆儿糕就完成了制作的过程,翻倒出来,根据北京人的需求切成大小块儿,讲究现做现吃。
老北京盆糕的食用方法和搭配推荐如下:
食用方法
切块浇桂花水,食时蘸白糖:将蒸好的盆糕取出,切块后浇上桂花水,食用时蘸上白糖,口感粘软甜香。
搭配推荐
老北京炒肝儿:炒肝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以猪肝、猪肠为主料,搭配特制的卤汁,味道醇厚。将盆糕与炒肝儿一起食用,既有糕点的甜香,又有炒肝儿的醇厚,口感丰富。
焦圈:焦圈是北京的传统早点,外酥里嫩,与盆糕一起食用,既有糕点的软糯,又有焦圈的酥脆,味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