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恐惧、惭愧或大量出汗的情景。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故事。以下将详细介绍汗流浃背的典故及其由来。
周勃的故事
周勃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将领和宰相,他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右丞相。有一次,汉文帝询问周勃关于国家一年审理的案件数量和财政收入等问题,周勃因回答不上来而感到羞愧,汗水湿透了脊背。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周勃在面对汉文帝提问时的紧张和惭愧,也反映了古代官员在面对皇帝时的敬畏和压力。成语“汗流浃背”正是从这个典故中演变而来,形容极度紧张或惭愧的情绪。
曹操的故事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汉献帝时期掌握了实权。有一次,曹操因为汉献帝对他的不满而惊慌失措,汗流浃背地逃离宫中。
曹操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的内涵,不仅在紧张和惭愧的场合使用,还可以用来形容因惊恐而大量出汗的情景。
杨敞的故事
杨敞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霍光计划废黜汉昭帝刘贺另立汉宣帝刘询时,因胆小怕事而汗流浃背,不敢明确表态。杨敞的故事再次强调了“汗流浃背”在极度惶恐和不安情绪下的使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成语中的形象。
用法
汗流浃背是一个主谓式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状语,用来形容大量出汗或极度紧张、惭愧的情绪。这个成语的结构和用法使其在实际语言中非常灵活,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紧张和惭愧的场景。
例句
在劳动竞赛中,大家干得汗流浃背。
看到眼前这恐怖的景象,直吓得他汗流浃背。
为了在指定时间内将消息传达各地,他紧张奔走,弄得汗流浃背。
历史文化传承
汗流浃背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古代官员在面对皇权时的敬畏和紧张情绪,同时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人际关系。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语境中,“汗流浃背”不仅用于形容实际的出汗情景,还常常被用来调侃和自嘲,成为表达紧张、惭愧或惊恐情绪的生动工具。这种跨时代的使用方式,使得“汗流浃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现代文化中的幽默和自嘲色彩。
汗流浃背这个成语出自多个历史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周勃的故事。它通过描绘极度紧张和惭愧的情绪,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也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表达各种紧张和惭愧情绪的重要工具。
“汗流浃背”的典故与以下历史人物有关:
1. 周勃:西汉时期的开国将领、宰相。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周勃因无法回答汉文帝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感到羞愧难当,以至于“汗流浃背”,这一典故成为形容极度紧张或惭愧的经典例子。
2. 霍光: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汉昭帝执政。在《后汉书·伏皇后纪》中,霍光与杨敞商议废立皇帝时,杨敞因惊恐而“汗流浃背”,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惶恐不安。
3. 杨敞:霍光身边的丞相,因胆小怕事,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汗流浃背”,犹豫不决,最终在妻子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
“汗流浃背”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形容人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通常用于描述劳动、运动或紧张等情境下的大量出汗。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羞愧而汗流满面。
汗流浃背的近义词有:
挥汗如雨
汗如雨下
大汗淋漓
汗流满面
汗流洽背
汗流浃衣
流汗浃背
浃背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