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受到燥邪侵袭。在这个时节,选择合适的药膳来养生尤为重要。以下是四种适合霜降时节的高效药膳,帮助您润肺止咳、健脾益气、补肾壮阳。
材料
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玉竹6克,冰糖适量。
做法
将以上中药加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煎液酌情加入适量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
益胃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胃阴虚所致的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等症状。
沙参益胃汤中的北沙参、麦冬和生地黄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适合在霜降时节服用,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各种不适。
材料
生姜3克,牡蛎肉(干品)10克,白萝卜500克,花生油、食盐、蚝油、胡椒适量。
做法
牡蛎肉泡发,洗净沥干;白萝卜去皮切块备用。热油起锅,爆香生姜、蚝油,放入白萝卜、牡蛎肉,加适量水再加入适量食盐、胡椒调味,大火烧开转小火焖制5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益气,补肾壮阳。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等症状。
生姜牡蛎焖萝卜中的牡蛎肉富含锌,有助于补肾壮阳,白萝卜则能健脾益气,两者搭配能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材料
黑芝麻20克,阿胶10克,核桃仁150克,蜂蜜、白糖、食用油适量。
做法
剔除核桃仁的黑皮及杂质,将核桃仁投入沸水锅中,不断搅拌,以脱去涩味,捞出沥干。将白糖、蜂蜜、水一起放入锅中加热,煮沸后加入核桃仁,约煮10分钟,立即捞起,沥去部分糖液,摊开冷却至室温。将食用油入锅烧至130摄氏度左右,即刚冒青烟时,将核桃仁放入锅内油炸。油炸时应注意适当铲拌,避免焦糊。核桃仁熟后,加入黑芝麻、阿胶拌匀即可。
功效
补益气血,润肠通便。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苍白、便秘等症状。
琥珀桃仁中的核桃仁和黑芝麻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阿胶则能滋阴润燥,适合在霜降时节服用,以增强体质和润肠通便。
材料
老鸽1只,玉竹30克,百合15克,枸杞15克,桂圆肉10克,生姜2片。
做法
玉竹、百合、枸杞洗净备用,老鸽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切成大块,与其它材料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2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养血安神。适用于肺肾阴虚,兼有心神不宁、夜寐欠安之人。
百合玉竹老鸽汤中的百合和玉竹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老鸽则能补肾养血,适合在霜降时节服用,以缓解秋燥和改善睡眠质量。
霜降时节,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受到燥邪侵袭。通过合理选择药膳,可以有效润肺止咳、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沙参益胃汤、生姜牡蛎焖萝卜、琥珀桃仁和百合玉竹老鸽汤都是适合霜降时节的养生药膳,帮助您在这个时节保持健康。
在霜降时节,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药膳可以有效地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以下是几种不同体质的药膳推荐:
阴虚体质
药膳推荐:百合玉竹老鸽汤、川贝冰糖炖雪梨。
功效:滋阴养肺,润燥止咳。
阳虚体质
药膳推荐:板栗鸡、桂花百合银杏。
功效:温补阳气,健脾养胃。
气虚体质
药膳推荐:人参山药小米粥。
功效:补气健脾,养阴润肺。
痰湿体质
药膳推荐:白果萝卜粥。
功效:化痰止咳,平补肝肾。
血瘀体质
药膳推荐:归参山药猪腰。
功效:活血化瘀,养阴润燥。
霜降时节常见的药膳食材包括:
1.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2.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3. 银杏:祛痰止咳,降血压。
4.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5.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6. 山药:健脾养胃,补肺益肾。
7. 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
8. 板栗:健脾养胃,强筋壮骨。
9. 花生:养胃醒脾,滑肠润燥。
10.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霜降药膳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制作方法
1. 沙参麦冬杞子鸭汤
材料:麦冬15g、沙参30g、枸杞子15g、老鸭一只。
做法:将老鸭放入汤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滚。水滚后将水倒掉,洗净老鸭。然后一次性注满清水,放入沙参、麦冬、枸杞子,大火煮滚。再煮5分钟,倒入电炖锅内,煲约2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的食盐调味,拌匀,盛入碗中即可享用。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2. 川贝冰糖炖雪梨
材料:川贝母5-8颗、梨1个、冰糖4-6颗。
做法:梨削皮后从顶部的三分之一处切开,用勺子将梨核抠掉。川贝母捣成粉末状,连同冰糖一起放入去核之后的梨洞里。将之前切下的梨的上三分之一部分盖回去,并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待蒸锅上汽后,将碗放入锅中,中小火蒸3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平喘。
3. 桂花酸梅汤
材料:乌梅3-5个,山楂15克,熟地黄15克,陈皮半瓣,桂花、冰糖适量。
做法:乌梅、山楂、熟地黄、陈皮洗净,用纱袋装好。锅内加水煮沸,放入装有药材的纱袋,小火煲40分钟。加入冰糖煮至融化,去掉纱袋,撒上桂花即可。
功效:健脾胃、消食滞。
注意事项
1. 平补清润:霜降时节饮食以平补清润为主,避免过度温补或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2. 防寒保暖: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特别是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
3. 适量进补: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避免盲目跟风或过量服用。
4. 多饮水:干燥气候下应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