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立秋后的农事活动因地域和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将详细介绍北方和南方在立秋后的主要农事活动。
秋收作物管理
玉米:春玉米进入成熟收获期,应适时抢收;夏玉米进入抽雄授粉期,需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病虫害。
大豆:进入花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钼酸铵等促进多开花多结荚,及时清沟排渍,防治食心虫、豆荚螟等。
冬小麦播种管理
整地与施肥: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选用优良品种,确保小麦高产优质。
蔬菜种植
大白菜:抓紧播种,注意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确保蔬菜生长良好。
萝卜:八月中旬开始播种,适合在立秋后种植,需做好防晒和浇水工作。
果园管理
施肥与水分管理:北方果园在立秋后应重视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适时灌溉,排水防涝。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利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发生。
水稻管理
中稻:加强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确保中稻顺利开花结实。
晚稻:抢抓农时,进行晚稻的插秧工作,并注意田间管理,确保晚稻生长良好。
棉花管理
及时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棉花正常成熟吐絮,加强病虫害防治。
果园管理
施肥管理:继续追施有机肥和化肥,以补充果树生长所需的营养,叶面喷肥以提高果实品质。
水分管理:防旱排涝,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果树造成不利影响。
其他作物管理
甘薯等根茎类作物需加强灌溉和田间管理,确保薯块膨大。
气温与降水变化
北方: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增大,空气相对干燥,需注意防旱排涝。
南方:气温下降较为缓慢,“秋老虎”肆虐,高温闷热的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需注意防暑降温。
病虫害防治
立秋后,病虫害进入高发期,需加强监测,科学用药,综合防治。
播种与收割时机
立秋后是部分作物播种的最佳时机,如小麦、晚稻等,需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安排。
立秋后的农事活动因地域和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北方主要关注秋收作物的管理、冬小麦的播种、蔬菜的种植和果园的管理;南方则注重水稻、棉花的管理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气候变化对农事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农民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事活动,确保作物顺利生长和丰收。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它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代表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来临。
立秋的气候特点包括:
1. 气温变化: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但气温并不会立即下降。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尤其是南方地区,天气依然酷热,甚至可能持续到“秋老虎”天气的出现。
2. 降水减少:立秋之后,降雨量逐渐减少,湿度趋于下降,天气由夏季的多雨湿热逐渐过渡到秋季的少雨干燥。
3. 凉风至:立秋后,风向开始转变,偏北风逐渐增多,带来一丝凉意,但整体气温仍然较高。
4. 白露生:由于昼夜温差增大,清晨时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凝结成露珠,出现白露现象。
5. 寒蝉鸣:随着气温的下降,寒蝉开始活跃,鸣叫声此起彼伏,宣告着夏日的正式告别。
立秋农事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秋耕翻耕土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 增加土壤肥力:在立秋后,农民会进行施肥管理,包括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等,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化肥则根据果树的具体需求进行补充,如钾肥有助于果实增甜着色。
3. 促进根系生长:中耕除草、松土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
4. 防止土壤板结:对于土壤板结严重的地块,进行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透气性,防止土壤板结,确保作物能够正常生长。
5. 准备播种:立秋后是华北地区大白菜播种的关键时期,及时播种可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