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年的雅称 晚年的称谓

小编

古代晚年的雅称和称谓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赞美。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艾年

艾年是指五十岁,这个称呼源于古代对长寿的祝愿。例如,明代的徐渭在《寿吴宣府》中提到“艾年佩鹊宁非早,薇省垂鱼不待推”。艾年作为晚年的一个雅称,表达了对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祝愿,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残年

残年指的是晚年,特别是生命即将尽头的时候。例如,唐代杜甫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写道“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残年这个称谓不仅反映了老年人生命的晚期,也表达了对他们晚年生活的关心和祝愿,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温情和人性化。

迟暮

迟暮喻指晚年,常用于诗歌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例如,宋代陆游在《夜出偏门还三山》中写道“稚子犹读书,一笑慰迟暮”。迟暮作为晚年的雅称,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老年人智慧的尊重,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齿耋

齿耋是指八九十岁,这个称呼源于古代对长寿的赞美。例如,宋代的刘克庄在《居厚弟和七十四吟再赋》中写道“齿耋自应陪九老,诗低不足列三豪”。

齿耋作为晚年的雅称,不仅表达了对老年人长寿的赞美,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仰和尊重。

老夫

老夫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常用于自称或称呼他人。例如,宋代陆游在《示儿》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这个称谓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年长男性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老年人对社会贡献的认同和尊重。

老翁

老翁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常用于称呼有威望和经验的长者。例如,唐代杜甫在《寄韩谏议注》中写道“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故人何在水一方,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老翁这个称谓不仅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年长者的智慧和经验的认可。

老骥

老骥是指老年人自喻,常用于表达老年人仍有远大志向。例如,曹操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这个称谓不仅体现了老年人仍有远大志向,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智慧和经验的尊重和认可。

古代晚年的雅称和称谓丰富多彩,既有对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祝愿,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老年人智慧的尊重。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古代对晚年的尊称丰富多样,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美好祝愿。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晚年的尊称:

古代晚年的雅称 晚年的称谓

艾年:五十岁的雅称,源于《尚书中候》中的“日莫,仲父年艾”。

残年:指晚年,如唐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的“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迟暮:喻晚年,如《楚辞·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些尊称不仅是对年龄的标识,更蕴含了对老年人丰富经验和智慧的尊重。

古代文人常以自号、别称来反映自己的性格、生活态度或文学风格,在晚年时期,他们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心境或生活状态选择特定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古代文人晚年的称呼方式:

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的别号。

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别号,也反映了她的晚年生活状态。

这些别号不仅体现了文人的个性和成就,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古代晚年的称谓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晚年称谓及其演变:

古代晚年的称谓

50岁:知天命。

60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称谓的变化

春秋战国至汉代:初步形成了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体系,如“垂髫”指儿童,“耄耋”指高龄老人。

唐宋时期:称谓更加丰富,如“花甲”成为60岁的代称,“古稀”用于70岁,体现了对长寿的尊重。

明清时期:称谓体系基本固定,但在文学作品中仍有新的称谓出现,如“期颐”用于100岁。

古代晚年的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年龄的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长寿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