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章是河南坠子戏界的著名盲艺人,以其坚毅的艺术追求和深情的演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以下是对郭永章的详细介绍。
早年生活与艺术启蒙
郭永章194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因双目失明,被民间称为“郭瞎子”。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视力不好,但为了生活必须下地干活,甚至一天学也没上过。
在乞讨期间,郭永章第一次接触到了坠子戏,并因此产生了学唱坠子戏的想法。
学艺之路的艰辛与坚持
由于家境贫寒,拿不出拜师的钱,再加上自己几近失明,郭永章多次失去学习坠子戏的机会。
直到17岁,一个好心的坠子戏师傅收下了他,因家里穷,拿不出钱孝敬师傅,就给师傅磕了几个响头,师傅就收下了他。
郭永章学坠子戏非常吃苦和勤奋,虽然眼睛看不见东西,但他的听力和记忆力都特别好,师傅传授的唱法、戏词,他都能学会和记住。
演艺生涯的辉煌与成就
郭永章凭着对坠子戏的痴迷,一唱就是几十年,成为鲁西南著名的河南坠子大师。
他的坠子戏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赢得了百姓的喜爱。
2010年,郭永章在著名导演顾长卫拍摄的电影《最爱》中饰演二骚爷爷,影片一开始,郭永章拉琴高歌神采飞扬,瞬间将观众带入山村生活,影片上映后,郭永章酣畅淋漓的演唱,打动了无数观众。
经典曲目
郭永章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巨埋儿》等曲目在鲁、豫等地风靡,深受听众喜爱。
这些曲目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简单的平直唱腔。
电影音乐作品
郭永章在顾长卫导演的电影《最爱》中演唱了片头曲《罗成算卦》和片尾曲《吹牛》,这两首歌曲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广受欢迎。
文化传承
郭永章的坠子戏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凭借对坠子戏的痴迷和坚毅的追求,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社会评价
郭永章被誉为菏泽民间坠子戏大师,他的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深受听众喜爱。
2010年,郭永章在电影《最爱》中的表演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活现状
郭永章当前的晚年生活相当窘迫和潦倒,仍然不停地走村串乡,为广大百姓带去欢乐和艺术的享受。
由于几乎没人愿意学唱坠子戏,郭永章担心坠子戏会失传,希望好心人能给他点精神或生活上的帮助。
遗憾与期望
郭永章说,他也有一些遗憾,在心里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唱不了几年了,因为现几乎没人愿意学唱坠子戏,他如今没有一个徒弟,担心坠子戏会失传。
他最大的愿望是收个真正热爱坠子的徒弟,把他的坠子艺术传下去。
郭永章是一位坚毅的坠子戏名家,他凭借对坠子戏的痴迷和不懈追求,成为鲁西南著名的河南坠子大师。他的演唱风格高亢酣畅,声情并茂,深受听众喜爱。尽管晚年生活窘迫,他仍然坚持演出,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郭永章的艺术生涯和坚韧精神,不仅为坠子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永章,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民间坠子大师,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广大戏迷亲切地称为“郭瞎子”。以下是他生平的重要节点:
1945年:郭永章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视力不佳,几近失明。
17岁:在一位好心的坠子戏师傅的收留下,郭永章开始了他的坠子戏学习生涯,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和勤奋。
2010年:郭永章在著名导演顾长卫执导的电影《最爱》中饰演二骚爷爷,其精湛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晚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郭永章依然坚持在各地演出,致力于推广坠子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后继无人的现状,他对坠子戏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郭永章是河南坠子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对郭永章在河南坠子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和贡献的详细介绍:
音乐风格和特点
郭永章的河南坠子表演风格独特,他双目几近失明,却能够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他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特色唱腔,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郭派坠子”。
代表作品
郭永章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举埋儿》、《刘公案》、《梁山伯与祝英台》、《忍字高》、《大实话》、《小两口争灯》等曲目风靡鲁、豫等地,深受人们喜爱。
对河南坠子艺术的推广和传承
郭永章不仅在当地演出,还到河南的商丘、濮阳等地进行演出,积极推广河南坠子艺术。他还通过录制磁带、与坠子艺术家搭档演唱等方式,使他的坠子书传播得更远。
对后辈的影响和培养
郭永章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等教育机构进行表演和讲座,激励学生们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他还收了一个盲人徒弟王东杰,继续传承他的艺术。
郭永章的坠子表演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郭永章在表演时,自己拉坠胡伴奏,同时用脚打梆子,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也增加了演出的互动性和现场感。
2. 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他的唱腔高亢而酣畅,能够声情并茂地表达曲目中的情感,使听众深受感染。
3. 融入多种地方戏唱腔:郭永章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地方戏的唱腔,形成了独特的“郭派坠子”风格,这种融合使得他的表演既有传统坠子的韵味,又具有地方戏曲的丰富性。
4. 代表作品深入人心:他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等曲目风靡鲁、豫等地,深受听众喜爱,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积德。
5. 情感表达深刻:郭永章的演唱不仅仅是声音的传达,更是情感的传递。他的表演中,每一根毫毛、每一片皮肤都牵扯到情感的最深处,唱词中的嬉笑怒骂、人情世故,都在脸部的肌肉张合、嘴部的开合吊扯中生动地表现出来,毫无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