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最热时期。了解大暑是否是入伏第一天以及大暑的持续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
大暑和入伏的区别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开始。大暑标志着夏季的尾声与伏天的鼎盛交汇,正值“中伏”前后。
入伏: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第一天,通常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个阶段持续10天,中伏是入伏后的第二个十天。
具体日期
大暑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而入伏时间则在7月11日左右。大暑并不是入伏的第一天。
持续时间
时间长度:大暑通常持续15天左右。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
气候特点:大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显著升高,湿度增大,雷暴和台风频繁。
气候特征
高温酷热:大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这是因为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导致高温潮湿多雨。
湿热交蒸: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
大暑不是入伏的第一天,通常在7月22日或23日。大暑持续大约15天,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气候特点是高温酷热、雷暴和台风频繁。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交节。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的到来。
大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气温普遍在35℃以上,南方地区甚至常常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
大暑期间,人们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并享用特定的饮食,以应对炎热的天气。以下是关于大暑期间传统习俗和饮食的详细介绍:
传统习俗
祭祀活动:一些地区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烧伏香:在大暑这天,人们会前往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
送“大暑船”: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许多渔村都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节气,称为“半年节”。一家人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会聚在一起吃“半年圆”,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饮食
吃仙草: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方在大暑前后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喝伏茶: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晒伏姜:大暑时节,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喝暑羊:鲁南地区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认为此时吃热性食物可以驱除暑湿。
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