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和立秋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
立秋
定义: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气候特点:立秋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但“秋老虎”现象仍可能出现,即短期的高温天气。
处暑
定义: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交节。
气候特点:处暑后,气温下降更加明显,昼夜温差加大,暑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季节变化的标志
秋季的开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来临。
气温变化:从立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但真正的凉爽天气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物候现象
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降:立秋后,早晨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表示天气开始转凉。
寒蝉鸣:立秋后,寒蝉开始鸣叫,标志着天气真正变冷。
农事活动
祭祀土地神:古时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
贴秋膘:立秋后,人们通过增加饮食来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称为“贴秋膘”。
处暑的上一个节气是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但“秋老虎”现象仍可能出现。处暑则表示夏季的结束,气温下降更加明显,昼夜温差加大,暑气逐渐消退。立秋和处暑共同体现了季节更替中气温和气候的变化。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秋季的正式开始。以下是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
原因: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影响我国。
表现:气温逐渐下降,尤其是早晚温差加大。
秋高气爽
特点:冷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
影响: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率先进入秋季,空气清新,适宜户外活动。
秋老虎
定义:处暑节气后短期内的高温天气。
原因:副热带高压短暂回跳,控制南方部分地区。
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持续高温,需注意防暑降温。
雷暴活动
特点:华南、西南、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
原因:冷暖空气交汇,地形影响。
影响:需注意防雷防雨,避免户外活动时遭遇恶劣天气。
华西秋雨
特点:秋雨连绵,雨日多,雨量不大。
影响: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需注意防潮防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以下是一些与处暑相关的传统习俗:
祭祖迎秋
中元节:处暑前后正值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如竖灯篙、放河灯等,以祭奠祖先和亡灵。
放河灯
河灯祈福: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在河流中放置河灯,寓意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祈求平安和丰收。
开渔节
庆祝丰收:在沿海地区,处暑标志着休渔期的结束,渔民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捕鱼,庆祝即将到来的渔业丰收。
拜土地爷
感恩祭祀:处暑时节正值农作物收成之际,农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拜谢土地爷,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土地的保佑。
煎药茶
清热解毒:处暑时节气候干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民间有煎药茶的习俗,常用霍香、薄荷、陈皮等药材,以清热解毒、祛湿健脾。
吃鸭子
滋阴润燥:处暑时节,民间有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合在夏末秋初食用。
出游迎秋
赏景休闲: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天气凉爽宜人,人们会利用这个时机外出游玩、赏景迎秋,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间节点,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
1. 少辛多酸: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如葡萄、山楂、柚子等,具有收敛肺气的作用。
2. 滋阴润肺: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等,以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
3. 均衡饮食:保证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蛋类、蔬菜和水果等。
起居调养
1.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的收敛,早睡可以促进身体恢复,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2. 注意保暖:早晚温差较大,尤其是清晨和夜晚,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3.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运动养生
1. 适度锻炼: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
2.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在太阳升起后或傍晚时分进行。
3. 运动后保养: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更换衣物,以免风邪入侵。
情绪调节
1. 保持平和心态:秋季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应宁心养神,避免心烦、焦虑等不良情绪。
2. 适当放松:可以通过、冥想、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预防疾病
1. 预防感冒: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2. 预防秋燥:多喝水,多吃水果,使用保湿护肤品等,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3. 预防胃肠道疾病: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