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夕阳西下时晚霞鲜红的景象。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描述,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将详细介绍“残阳如血”的意思、出处、五行属性及其文化寓意。
夕阳的颜色
“残阳如血”指的是夕阳西下时,晚霞鲜红如血的颜色。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日落时分,阳光穿过更多的大气层,折射出红色的光芒。这个成语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悲壮和凄美的感觉,常常用来形容战争结束后的场景或其他充满悲壮情绪的情境。
出自《忆秦娥·娄山关》
“残阳如血”出自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全词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通过描绘长征途中娄山关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残阳如血”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红军精神的象征。
金行属性
在五行学说中,“残阳如血”与“金”行属性相对应。金行代表收敛、分割、收缩和凝练的力量,通常与秋季、日落和暮年相联系。夕阳西下的景象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阳气的收敛,这与金行的特性相符。金行的收敛和凝练力量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毅力。
悲壮与牺牲
“残阳如血”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蕴含了悲壮和牺牲的精神。它在诗词中常被用来形容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象征着英雄的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文化内涵使得“残阳如血”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不屈。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
“残阳如血”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红军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心。这一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不屈。
“残阳如血”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成语,通过描述夕阳西下时晚霞鲜红的景象,传达了悲壮、凄美和牺牲的精神。它出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在五行学说中属于金行,象征着收敛、分割和凝练的力量。这一成语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不屈。
“残阳如血”打一成语的谜底是“残阳似血”。这个成语形容太阳即将落山时,晚霞将天空映照得通红如血,通常用来描绘悲壮或凄凉的景象。
“残阳如血”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夕阳像血一样鲜红,通常带有一种悲壮或凄美的意境。
“残阳如血”在文学中常用来描绘太阳落山时,余晖映照天际,呈现出如血般鲜红的景象。这一意象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具体如下:
1. 革命与牺牲:在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中,“残阳如血”象征着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诗人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仰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残阳如血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夕阳的鲜红如同生命的最后绽放,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感慨岁月的无情。
3. 壮丽与悲壮:这一意象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带有一种悲壮的美感。它象征着在困境中坚持与奋斗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