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是一种起源于河南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将详细介绍河南曲剧的发源地、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在创新和传承方面的努力。
起源地确认
河南曲剧起源于河南汝州,具体来说,是在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诞生的。1926年,临汝县农民“同乐社”在该地首次将高跷曲子搬上舞台,标志着河南曲剧的诞生。
李洼村的龙王庙会成为了河南曲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村民们在庙会上首次将曲子戏搬上戏台,完成了从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的转变。
发源地的历史背景
李洼村自古就有“人人喜爱曲剧、会唱曲剧”的传统,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曲剧演唱会展示了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与氛围。
1926年,村民们因天气原因去掉高跷,首次登台演出,这一创新举措使曲剧从高跷曲子转变为舞台曲子,迅速在河南各地传播。
萌芽阶段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而成。
早期的高跷曲子主要在民间流传,表演形式简单,多为地摊戏和高跷戏。
转折阶段
1926年,临汝县农民“同乐社”在李洼村首次将高跷曲子搬上舞台,标志着河南曲剧的正式诞生。
成熟阶段
河南曲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发展,遍及全省村镇,知名演员和优秀演唱者相继涌现。
曲剧开始学习其他戏曲的表演程式和各种乐器,逐渐拥有了完整的戏曲体系和丰富的表演灵魂。
繁荣时期
在1927年后的十年时间内,曲剧发展迅猛,遍及全省村镇,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影响到周边其他城市。
1946年,曲剧因戎而播,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不仅在河南得到发展,也影响了周边其他城市。
新时期曲折发展
抗战胜利后,曲剧曾被禁演,艺人被迫改行,但后来禁令被取消,各大曲剧团成立,曲剧再次迎来发展。
改革开放后,曲剧缓慢发展,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唱腔音乐
河南曲剧的唱腔音乐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常用的曲牌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
表演形式
河南曲剧在表演上保留了高跷曲的痕迹,表演不讲程式,人物上场一般是背对观众,退至台中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之类的音乐节奏跑圆场、走剪子股。
早期表演者常穿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略加点缀,化妆、行头极简陋。
剧本创作
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多来源于其他剧种的移植改编。
唱腔音乐创新
河南曲剧在唱腔音乐方面进行了创新,打破了传统曲牌的结构制约,发挥个性和创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现代化的舞台运用、绚丽的舞台灯光、华丽的演出服饰和不断变换的场景,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
剧情结构创新
河南曲剧在剧情结构上也有所创新,强调“一人一事”为主线,采用大书曲艺形式介绍剧情,推进故事情节。
演员舞台表演坚守曲艺本体,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注重说唱,严格区别于戏剧表演。
剧本创作与传承
建立一支具备雄厚实力的剧本创作队伍,多创作一些有现代气息、适应大众口味的现代剧目和传统剧目。
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戏曲艺术。
河南曲剧起源于河南汝州登封市颍阳镇李洼村,经历了从坐班清唱到高台曲,再到舞台曲子的多个发展阶段。它在唱腔音乐、表演形式和剧情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河南曲剧不仅在传统上有所传承,还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曲剧,又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是一种起源于河南汝州的汉族戏曲剧种。它主要流行于以下地区:
河南省:河南曲剧在河南省内广泛流行,是该省的第二大地方剧种。
湖北西北部:河南曲剧在湖北西北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流行度。
其他省份:河南曲剧在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
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经典作品:
1. 《陈三两》:
故事情节:讲述了珠宝商人张子春以重金赎买富春院的红陈三两为妾,但陈三两誓死不从,反抗命运的故事。
2. 《卷席筒》:
故事情节:张苍娃因母亲为霸占家产而嫁祸于嫂子张氏,最终代嫂受刑,幸得哥哥曹保山相救,一家团圆。
3. 《风雪配》:
故事情节:通过节奏明快的调子,讲述了钱青与秋芳的曲折爱情故事,最终以皆大欢喜落幕。
4. 《花庭会》:
故事情节:以唱功为主,讲述了闺门旦王秀玲的精彩表演,充分发挥了河南曲剧的特点。
5. 《跑汴京》:
故事情节:讲述了张成玉舅父携女儿进京告状,巧遇包拯,最终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
6. 《寇准背靴》:
故事情节:讲述了北宋时期寇准为救忠良杨延景,背靴夜访的故事,展现了寇准的智慧与勇气。
7. 《打銮驾》:
故事情节:改编自《三侠五义》,讲述了包拯查赈的故事,刻画了包拯的正义形象。
8. 《游龟山》:
故事情节:讲述了田玉川因抱打不平而引发的冤案,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
河南曲剧的表演形式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1. 起源于民间歌舞和高跷曲子:河南曲剧起源于河南汝州,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
2. 高跷曲子到舞台曲子的演变:早期的河南曲剧表演形式保留了高跷曲的痕迹,演员上场时背对观众,退至台中亮相,然后踩着音乐节奏跑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后来,演员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表演,逐渐发展为舞台曲子。
3. 简单的化妆和行头:早期的河南曲剧化妆和行头极简陋,演员常穿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略加点缀,没有锣鼓伴奏,打板的仍然要帮腔,戏班组织多是业余性质。
4. 唱腔音乐丰富多样:河南曲剧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唱腔曲牌有150多种,常用的有三四十个,且多是结构短小的小曲。曲牌的直接来源是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使用中绝大多数常用曲牌都可以自由结合。
5. 角色行当的演变:早期的河南曲剧角色行当简单,主要有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五个角色。后来,随着剧目的丰富,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
6. 表演接近生活:河南曲剧的表演接近生活,唱腔易学,用本嗓演唱,传播速度极快。表演细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