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是一种源自河南的民间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伴奏乐器和唱腔在全国享有盛誉。以下将详细介绍河南坠子的名家及其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贡献。
起源
河南坠子起源于清朝末叶,由河南的曲艺道情艺人和莺歌柳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坠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使伴奏旋律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引发了艺人唱腔的重大变革。
这种新形式在形成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淳朴的乡土气息,紧密贴合百姓生活,吸取了曲艺道情、莺歌柳等曲种的音乐唱腔,并继承改编了众多曲目。
发展
河南坠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京津地区繁盛,众多艺人如车子、卢永爱、大老黑、姚俊英等在京津地区享有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坠子艺人如姚俊英、周玉花、郭文秋等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创作了许多新曲目,如《十女夸夫》、《考》、《送梳子》等。
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一代演员如马玉萍、郭文秋等不断成长,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赵铮
赵铮(1925年—2006年),原名赵淑君,是河南坠子“赵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她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博采各家之长,勇于革新创造,声腔兼高雅庄重与活泼俊俏之妙,表现细腻,演唱曲目短篇、中篇并重。
赵铮的代表曲目有《摘棉花》、《玉堂春》、《晴雯撕扇》、《双枪老太婆》、《江姐险渡》、《岳母刺字》、《一片丹心焦裕禄》等。
郭永章
郭永章(1945年生),民间称呼“郭瞎子”,是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人,民间坠子大师。他双目几近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
郭永章的坠子戏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代表曲目有《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等。
刘宗琴
刘宗琴(1928年—2013年),登封大冶镇人,12岁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部大书。她14岁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
刘宗琴用“中路河南坠子”、“乔派河南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会,把谢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成名于1949年以前的河南坠子演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在原有曲目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作,为河南坠子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河南坠子迎来了新的春天。
创新
新一代河南坠子演员如马玉萍、郭文秋等将京腔京韵、豫剧、京剧、评剧等多种音乐唱腔糅入其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曲目,如《土地还家》、《爱个光荣人》、《常青指路》等。
这些新一代演员的崛起,不仅丰富了河南坠子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河南坠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名家,他们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推动着这一艺术形式的繁荣和发展。赵铮、郭永章、刘宗琴等名家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使河南坠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坠子戏,亦称河南坠子,是一种起源于河南的传统曲艺形式,它以独特的伴奏乐器——坠胡而得名。坠子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
历史渊源:坠子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最初是由河南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而来。它源于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以及三弦书等,这些曲艺形式在音乐唱腔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
形成过程:坠子戏的形成标志着河南坠子这一独特曲艺形式的正式诞生。它吸收了曲艺道情、莺歌柳等曲种的音乐唱腔,并继承改编了众多曲目,众多坠子艺人还创作了不少新曲目,大大丰富了河南坠子的题材内容。
发展
早期发展:在民国时期,河南坠子逐渐在京津地区流行开来,吸引了众多观众。早期为人所知的坠子艺人如车子、卢永爱、大老黑夫妻等,他们在京津地区活跃,使得河南坠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地域分支:河南坠子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艺术形式和地域语言的影响,先后形成东路、西路和北路三个地域分支。这些分支在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各有特色,适应了不同地区观众的口味。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坠子迎来了新的春天。新一代河南坠子演员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作,使得河南坠子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其他地方戏曲的影响
传播与影响:河南坠子不仅在河南地区流行,还迅速传播到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富有感染力,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
艺术交流:坠子戏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方戏曲如豫剧、越调等进行了艺术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各种戏曲形式的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河南坠子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起源于河南,流行于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河南坠子以坠胡为伴奏乐器,以河南语音演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以下是对其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
主要流派
赵派:由赵铮创立,注重声音造型、唱腔板式、一人一腔、一人一相,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乔派:以乔清秀为代表,唱腔清新、优美、俏丽,节奏鲜明,旋律生动。
豫西乔(双锁)派:由乔双锁创立,唱腔婉转悠扬、刚柔相济,表情自然细腻。
艺术特色
唱腔音乐: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由多种曲调构成,包括引子、起腔、平腔、送腔、尾腔等部分,根据唱词的不同句式使用不同的唱法,形成节奏和旋律上的明显变化。
表演形式: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口、对口、群口等。
伴奏乐器: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坠胡,也叫做坠琴、河南坠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伴奏乐队也有所改进,增添了各种不同的乐器。
坠子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坠子戏的保护与传承,具体如下:
传承措施
建立传承基地:在河南、山东等地建立河南坠子传承基地,为艺人提供排练和演出的场所,确保坠子戏的传承活动有序进行。
组织培训班:定期举办河南坠子培训班,邀请老艺人和知名演员授课,传授技艺,吸引年轻人参与,从而培养新一代的坠子戏演员。
开展进校园活动:组织坠子戏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培养未来的观众和传承人。
保护措施
政策扶持:加大对河南坠子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坠子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资料整理与保存:开展河南坠子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数据库和档案,保存珍贵的历史信息和艺术资料,为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
数字化记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河南坠子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经典剧目和表演片段,防止艺术失传。
创新与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鼓励坠子戏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表演方式,吸引更多观众,增强艺术活力。
推出优秀作品:支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保持坠子戏的艺术特色。
加强宣传展示:通过组织展演活动、参加文化节庆等方式,扩大坠子戏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