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女丑,闽南四大名丑之一柯贤溪

小编

柯贤溪,艺名“肖罗溪”,是著名的高甲戏女丑演员,被誉为“闽南四大名丑”之一。她的艺术生涯、成就和对高甲戏丑角表演的贡献都值得深入探讨。

早年生活

出生和家庭背景:柯贤溪于1908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英林镇沪厝埯村,9岁时父亲去世,11岁开始学戏,并在两年后出科。

学艺经历:柯贤溪先后加入多个戏班,如“福泉新”班、“象山”班等,学艺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职业生涯

国内外演出:1935年,柯贤溪赴马尼拉演出,次年转到伊朗,1937年回国后在“福庆成”班演出。她还多次赴惠安塔堀演对台戏。

高甲戏女丑,闽南四大名丑之一柯贤溪

组织剧团:1952年,柯贤溪组织了“晋江民间高甲戏剧团”并担任团长,这是晋江县第一个自负盈亏的高甲戏剧团。

艺术传承:柯贤溪在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分校高甲班担任教师,培养了赖宗卯、曾文杰、施丽华等优秀的高甲戏女丑继承人。

荣誉和奖项

丑大王:1946年,柯贤溪参加泉州大光明戏院主办的高甲戏表演赛,获得金牌1块、锦旗1面,并被誉为“丑大王”。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代表作品

柯贤溪的主要作品有《金魁星》、《唐二别》、《管甫送》、《妗婆打》等,她根据不同年龄妇女的特点,专门编有“女丑十八法”。

开创女丑表演艺术

创新女丑角色: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这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高甲戏的表演形式。

细致入微的表演: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创造了不同的表演程式,使女丑角色更加生动和真实。

独特的表演风格

“女丑十八法”:柯贤溪编创的“女丑十八法”包括亮相、整发髻、理胸襟等,使女丑表演更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

形神兼备:她的表演既能捕捉到生活中妇女的形态,又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使角色形象栩栩如生。

第一代传承人

柯派的第一代传承人包括赖宗卯(大弟子)、曾文杰(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团长)、施丽华(仅有的女弟子)等。

第二代传承人

第二代传承人有卢文雄和庄伟国等人,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柯派艺术。

柯贤溪作为高甲戏女丑的杰出代表,通过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高甲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艺术生涯、成就和对后辈的影响,使她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的传统戏剧,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以下是关于高甲戏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早期形式: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

发展过程: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发展

兴盛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高甲戏发展很快,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有400多个戏班,年年都有戏班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高甲戏得到振兴与发展。1950年,泉州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1951年,抽调各戏班名演员组成“泉州大众剧社”,后来相继组成多个高甲戏剧团,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

柯贤溪是闽南四大名丑之一,他在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下是关于柯贤溪在闽南四大名丑中的地位和影响的相关信息:

地位

开创者与奠基人:柯贤溪被誉为“高甲第一丑”,是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以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活跃在舞台上近一个世纪,见证了20世纪中国戏曲的兴衰发展。

艺术流派的创立:柯贤溪在男丑表演基础上开创了高甲戏的女丑表演艺术,他所开创的艺术流派被称为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

影响

对高甲戏的贡献:柯贤溪对高甲戏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女丑表演艺术,还在于他通过不断的观察、琢磨、探索、提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柯派表演艺术,为丰富中国戏曲丑行艺术宝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柯贤溪的表演艺术影响了好几代演员,他的弟子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艺术,使得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得以代代相传。

高甲戏女丑角色的表演特点和技巧如下:

1. 表演特点:

夸张幽默:高甲戏女丑角色的表演以夸张、幽默为主,通过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表情来逗乐观众,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生活气息。

角色多样性:女丑角色涵盖了多种性格和身份的妇女,如泼辣的媒婆、巧言令色的老妇等,表演时需根据角色特点进行变化。

程式化与生活化结合:女丑表演既有戏曲程式化的特征,又融入了生活化的元素,演员通过观察和研究生活中的妇女,将其形象搬到舞台上。

2. 表演技巧:

身段动作:女丑表演注重身段的变化,能够精细地表现出从十八岁到七八十岁不同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形成独特的表演程式。

念白与唱腔:女丑的念白采用泉腔,要求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唱腔则融合了南音和俚歌小调,既活泼又粗犷。

道具运用:女丑表演中常使用如扇子、手帕等道具,通过这些道具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3. 代表剧目:

高甲戏中女丑角色的代表剧目包括《骑驴探亲》、《妗婆打》等,这些剧目通过女丑的精彩表演,展现了闽南地方色彩和乡土风俗。

高甲戏女丑角色的表演以夸张幽默、角色多样性和程式化与生活化结合为特点,通过精细的身段动作、独特的念白与唱腔以及道具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剧目如《骑驴探亲》等,深受观众喜爱,成为高甲戏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