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秋博饼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盛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将详细介绍中秋博饼的来历和规则。
郑成功与博饼的传说
郑成功发明博饼:中秋博饼起源于明朝末年,传说是由郑成功发明的。当时,郑成功在厦门屯兵,为缓解士兵的中秋节思乡之情,发明了博饼游戏。这一说法在福建和台湾广为流传。
博饼的初衷:博饼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士兵的士气,通过游戏来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增强他们的战斗意志。
博饼的文化演变
从军事游戏到民间习俗:博饼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游戏存在的,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成为中秋节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的《台湾府志》中已有相关记载。
文化融合:博饼结合了古代博弈游戏的元素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
基本规则
参与人数和道具:中秋博饼通常由10人左右参与,使用6个骰子投掷在一个大瓷碗中。每人每次投掷6个骰子,点数由小到大依次为1至6。
点数与奖品对应:
一秀:有1个“四点”的得一秀饼(秀才),共32个。
二举:有2个“四点”的得二举饼(举人),共16个。
三红:有3个“四点”的得三红饼,共4个。
四进:有4个相同点数的(红四除外)得四进饼(进士),共8个。
对堂:骰子点数分别为1至6顺序排列的得对堂饼(榜眼、探花),共2个。
状元:有四粒骰子为4点即是状元,有多个等级,如“状元插金花”、“五子登科”等。
特殊规则
追饼规则:在其他奖品还没有拿完之前,对堂(一说三红)以上的奖品在博完之后,后来获得者可向自己前一个获得者追得奖品。
六抔红和六抔黑: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六抔红”(六颗四点)和“六抔黑”(六颗相同点数),前者所有饼归投者所有,后者则需关灯抢饼。

福建中秋博饼起源于明朝,由郑成功发明,最初作为军事游戏以激励士气,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其规则简单公平,充满竞争悬念,既能娱乐大众,又富含文化内涵。博饼不仅是中秋节的必备活动,也是闽南地区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传承方式。
福建中秋博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起源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地区),由郑成功发明。据传,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排解士兵在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设计了中秋博饼这个游戏。博饼活动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博饼的规则类似于古代的博弈游戏《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传统的博饼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后来逐渐扩展到亲友和社会群体,并传播到台湾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华人聚居地。
2008年,“中秋博饼民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博饼是一种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游戏,尤其在中秋节期间盛行。以下是博饼的规则:
游戏人数和准备
人数:通常为5至10人一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准备:需要6个骰子、一个大瓷碗,以及代表不同等级的奖品(如月饼或其他物品)。
开始方式
确定起博者:一般由本桌年长或位高者先投两颗骰子,根据点数逆时针数到第n个人,该人成为起博者。
投掷骰子:每人每次将6个骰子一起投入大碗中,根据骰子的点数决定获得的奖品等级。
奖品等级
奖品等级根据古代科举制度的头衔设定,从低到高依次为:
1. 一秀(秀才):1个“四点”,共32个。
2. 二举(举人):2个“四点”,共16个。
3. 四进(进士):4个相同点数(红四除外),共8个。
4. 三红(探花):3个“四点”,共4个。
5. 对堂(榜眼、探花):骰子点数分别为1至6顺序排列,共2个。
6. 状元:4个“四点”为状元,点数大者胜;其他特殊组合如“五子登科”、“状元插金花”、“六抔红”等,依次排列。
福建中秋博饼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游戏规则:博饼的规则简单而有趣,参与者通过投掷六个骰子来决定奖项的等级,奖品通常为大小不同的月饼或其他物品。这种游戏方式不仅公平、简单,还充满了竞技性和娱乐性,适合男女老少参与。
2. 深厚的文化底蕴:博饼活动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尤其是与科举制度相关。奖品设置模仿科举制度的头衔,如状元、榜眼、探花等,体现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3. 团圆与祈福的象征:博饼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闽南人中秋团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相信,博中状元的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拥有好运,这种信念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4. 广泛的参与性:博饼活动通常以家庭、亲友或社区为单位,大家聚在一起,增进感情,共享节日的快乐。这种活动形式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历史传承与创新:博饼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博饼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奖品从传统的月饼扩展到现金、电器等,活动场地也从户外扩展到室内和酒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