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了解它前面的节气和“三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春分
春分是清明节前面的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标志着春季的中点,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为清明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春分和清明节之间的过渡期,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为清明节的农事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惊蛰
惊蛰是清明节前面的另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冬眠生物的苏醒,气温回暖,春雨增多,为清明节的到来做好了自然准备。惊蛰的雷动和春雨为清明节的农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桐始华
清明时节,桐树开始开花,白色或紫色的花朵点缀在枝头,标志着春天的进一步到来。桐树开花不仅美化了环境,也预示着春季的深入,为清明节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田鼠化为鹌
清明时节,田鼠因天气渐暖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类如鹌鹑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和鹌鹑的转换象征着阴气潜藏、阳气渐盛,反映了春季的自然变化和生物活动的规律。
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水增多,阳光透过水滴折射形成彩虹,通常在雨后出现。彩虹的出现不仅增添了清明节的美丽景象,也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平衡。雨后彩虹的出现是清明节特有的自然现象,反映了春季多雨的天气特征。
清明节前面的节气是春分和惊蛰,这两个节气分别为清明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清明节的“三候”包括桐始华、田鼠化为鹌和虹始见,这些物候现象生动地反映了春季的自然变化和生物活动的规律。通过了解清明节的节气和物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节气的意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的详细信息:
起源
节气起源:清明节得名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即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时间在春分之后,标志着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民间起源:清明节的起源还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有关。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的习俗,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传说
介子推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清明节传说之一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据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刘邦祭奠父母的传说:另一个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刘邦的。刘邦建立汉朝后,衣锦还乡,想去父母的墓上去祭拜,但因为连年战争,坟墓一座连着一座,杂草横生,无法找到父母的坟墓。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小碎片,握在手中,向上天祷告,结果有一片纸落在一座坟墓上,纸上写着父母的名字。后来,民间也和刘邦一样,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去祖先的坟墓祭拜,并用小土块压住几张纸片在坟上。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核心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墓碑、摆放供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2. 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会结伴外出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植树:清明前后,气候适宜,土壤湿润,是植树的好时机。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4. 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活动,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放飞风筝,寓意着将烦恼和疾病随风带走,带来好运。
5. 荡秋千: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传统游戏之一,历史悠久,最早称为“千秋”,后来改为“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敢精神。
6. 蹴鞠:蹴鞠是一种古代足球运动,清明时节人们会举行蹴鞠游戏或观赏专业表演,这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7. 插柳戴柳: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楣、屋檐或墓地周围插上柳枝,有时还会编成柳帽佩戴。柳树生命力旺盛,插柳寓意祛病辟邪、护佑平安。
8.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的传统小吃,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艾草汁,制作时会加入豆沙、芝麻等馅料。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9. 烧包袱:这是清明祭祖的一种形式,由于一些家庭无法亲自到墓地祭祀,就会在家中或家门口烧纸钱、冥币等,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10. 拜“城隍爷”:在部分地区,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清明节期间,有许多传统禁忌被认为能够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
扫墓禁忌
孕妇避免扫墓:孕妇最好避免参加清明扫墓活动,因为扫墓场所通常阴气较重,且人群拥挤,可能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不利。
不可在墓地拍照:扫墓时应保持庄重和敬意,避免在墓地或墓碑前拍照,尤其是不要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忌穿大红大紫: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庄重日子,应穿着素色衣物,避免穿着红色或过于鲜艳的衣服,以免显得不庄重。
身体不佳者避免扫墓:健康状况不佳、精神不振或刚进行过大型手术的人应避免参加扫墓活动,以免受到阴气的影响。
坟头长草须修整:扫墓时应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保持墓地的整洁,尤其是不能让植物长成树木,否则可能对家族的气运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日常生活禁忌
忌买鞋:清明节期间不宜购买鞋子,因为“鞋”与“邪”谐音,可能会带来不吉利的影响。如果确实需要购买,可以用红纸将鞋子包好,放在门口过夜,第二天再烧掉红纸。
忌大声喧哗:在清明节期间,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尤其是在扫墓时,以免打扰到祖先的安宁。
忌不吉利话题:避免在清明节期间谈论死亡、疾病等不吉利的话题,以免影响心情和运势。
忌动土搬家:传统上认为清明节是阴气较重的日子,不宜进行搬家、动土等可能破坏土地安宁的活动。
忌过度娱乐: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应保持庄重和敬意,避免过度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