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渡陈仓”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意是指通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的战略。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寓意。以下将详细介绍“暗渡陈仓”的成语解释、出处、应用及其五行属性。
基本解释
意思: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详细解释
出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用韩信计,偷渡陈仓定三秦。
典故: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烧毁栈道,迷惑项羽,暗中绕道攻取陈仓,进而占领关中。
比喻意义
军事战略:在军事上,指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隐蔽真实意图,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生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暗地里另有所图,达到目的。
《史记·高祖本纪》
记载: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采用韩信的计策,公开派人修复栈道,暗中却由陈仓出兵,平定三秦。
详细描述:刘邦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实际上却暗中绕道陈仓,发动突然袭击,大败章邯,夺取关中。
《史记·淮阴侯韩信列传》
补充记载:韩信建议刘邦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夺取关中。
韩信的角色:韩信的计策是通过修复栈道迷惑项羽,实际上却绕道陈仓,发动突袭。
历史上的应用
楚汉之争: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通过“暗渡陈仓”之计,成功夺取关中,为最终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其他战役:后世许多军事家也将“暗渡陈仓”之计应用于各种战役,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七擒孟获。
现代应用
军事战略:在现代军事行动中,也常采用类似的迷惑战术,如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隐蔽真实意图。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也常通过表面上的策略迷惑竞争对手,暗中布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字形和笔画
字音:àn dù chén cāng
字形:暗(土),渡(水),陈(火),仓(金)
笔画:暗(13画),渡(13画),陈(16画),仓(10画)
五行分析
暗(土):不祥之字,身弱短寿,一生贫困(凶)。
渡(水):出外逢贵得财,中年奔波劳苦,晚年隆昌(吉)。
陈(火):口快心直,清雅多才,中年劳苦,晚年吉祥(吉)。
仓(金):福禄双收,清雅伶俐,晚婚吉祥,中年劳,晚年吉祥(吉)。
“暗渡陈仓”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意是指通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的战略。它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军事上,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可以成功迷惑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暗渡陈仓”的典故来源于楚汉战争时期,具体是指刘邦在汉中时,为了迷惑项羽,故意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自己无意东归。随后,刘邦在韩信的计策下,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实际上却绕道陈仓,突袭章邯,成功占领关中。
在“暗渡陈仓”的故事中,以下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1.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兵仙”。他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夺取关中。
2.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采纳了韩信的计策,最终建立了汉朝。
3. 张良:刘邦的谋士,提出了烧毁栈道的计策,为韩信的计策奠定了基础。
4. 章邯:秦朝末年的名将,守卫关中,但因轻敌而未能识破韩信的计策,最终兵败自杀。
5.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军事统帅,支持韩信的计策。
6. 灌婴:汉朝开国功臣,支持韩信的计策。
7. 项羽:西楚霸王,因自负而未能识破韩信的计策,最终失去了对关中的控制。
是的,“暗渡陈仓”这个成语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象征着通过隐蔽的策略和行动来迷惑敌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现代战争中,这一计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
公开佯攻:通过制造假象或进行公开的军事演习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同时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真正的攻击。
隐蔽行动:在敌人视线之外进行和战略调整,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
“暗渡陈仓”的策略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商业竞争和政治斗争等多个方面。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