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夫妻两口子说话越来越难下去,常常为了小过针的事争论不休,弄得家里的气氛紧绷紧绷。其实婚姻沟通难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由八个常见的“八字特征”搞得头晕目眩。只要懂得看清这八个特征,沟通困局其实很容易破解。
夫妻俩常常说不到三句就挂着电话,就像两个冤家住在一个房子里。其实这种冷战模式最消耗感情,尤其是夫妻都是用“冷处理”对待问题。记得我姐姐和姐夫经常为了教育子女争论不休,之后直接是经常各自玩手机,饭也不能一起吃。后来我教他们订一条“冷静10分钟”规则,即争论不休到必须等10分钟才说话,结果发现很多时还不到10分钟,自己都冷静回来。
“总是你不对!”这种句式总是在家里响起。其实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沟通死穴,比如阿强和阿芬总是为了经济问题争论不休,阿芬就说“你永远不知道训”,阿强就回“你总是乱花钱”。后来我教他们改用“我感受”句式,阿芬改口说“我是很担心未来积蓄不够”,阿强则说“我压力很大,但是不知道如何平衡”。这种表达方式,立刻减少了三成的冲突。
许多夫妻总是专注解决具体问题,反而忽略了彼此的情感需求。我认识的陈先生和陈太,常常为了装修争论不休,陈先生说要实用,陈太要美观。直到陈太突然生病,陈先生上班那天发现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很想和你看场电影”,这个时候他才醒悟,发现妻子早在乎求情感陪伴。这个案例教我们,沟通要兼顾解决问题和情感需求。
“你总是这样!”这种绝对化的说法,常常使沟通陷入僵局。我表妹和丈夫为了家务分工争论不休,表妹总是说“你总是不帮我忙”,结果丈夫却梗着不响。后来我教他们用“具体事件+感受”的沟通法,比如表妹改口说“上周三倒垃圾都是我的,我也很累”,丈夫立刻回应“不好意思,我这个周末一定帮你忙”。这种具体化表达,比泛泛而谈有效多了。
“是吧”“得吧”总是在家里响起,实际是沟通的隐形杀手。我的同事阿B和妻子结婚十年,经常用“得吧”回应妻子的分享,结果妻子渐渐地不再跟她说心事。直到妻子提出分手,阿B才惊觉问题。后来他们参加婚姻辅导班,学会用“重复+回应”的技巧,比如妻子说“公司很忙”,阿B就回应“听你说很抱歉,你是不是很紧张?”,这种回应方式令妻子很感动。
“你永远不能……”这种绝对否定句式,常常摧毁夫妻互信。我认识的理发师阿杰和妻子,常常为了社交应酬争论不休,妻子说“你永远不能准时回家”,阿杰则回“你永远不能理解我的工作性质”。后来我教他们改用“有时”句式,妻子改口说“有时我是很担心你回不了家”,阿杰则回应“其实我总是很想准时回来”。这种柔性表达,化解了许多对立情绪。
总是用“等下再说”拖延沟通,使问题越积越多。我亲戚的夫妻,为了是否移民争论不休三年,总是拖着不解决。直到母亲病倒,夫妻俩突然发现,很多时争论不休的是表象问题,真正是怕失去对方。这次危机反而逼他们坐下来深度沟通,最终达成共识。这个案例证明,逃避沟通只会使问题发酵,主动沟通反而能发现隐藏的共识。
“你根本不明白我!”这种沟通死结,常常使夫妻越说越远。我朋友的父母,为了子女教育争论不休20年,常常说“你根本不明白做父母的辛苦”。直到夫妻俩参加家庭治疗,心理师教他们用“换位体验”法,爸爸装做妈妈去参加家长会,妈妈装做爸爸去加班,这次角色互换使他们重新理解对方立场。这种沟通技巧,值得每对夫妻学习。
其实婚姻沟通难的核心,是夫妻俩都在用“自我中心”的沟通模式。要破解困局,首先要建立“我们”的共同体意识,比如每周固定“深度对话时间”,设定“三不原则”(不打断、不否定、不比较)。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沟通的目的不是赢还是输,而是建立更紧密的情感链接。正如我母亲常说:“夫妻说话就像煲汤,火候要够,材料要正,慢慢熬才出味。”只要夫妻俩肯调整沟通方式,再难的困局也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