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了解立秋过后的节气和立秋的民间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文化传统。
处暑
立秋之后的节气是处暑,通常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处暑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仍然较高,但天气逐渐转凉,暑气渐渐消退。
白露
白露是立秋后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
白露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气,露水的出现反映了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减少,自然界进入干燥期。
秋分
秋分通常在公历9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秋分不仅是秋季的中点,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和农事活动的繁忙。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主要流行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的村民。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演变成传统农俗现象。晒秋不仅是农家喜庆丰收的方式,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
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是江南地区的习俗,称为“啃秋”。
啃秋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夏季暑热的告别和对秋季凉爽的期待,同时也具有防病的作用。
贴秋膘
立秋这天,民间流行称体重,并将这天的体重与立夏时体重对比。如果体重减轻,称为“苦夏”,立秋后通过吃肉食来补充营养,称为“贴秋膘”。
贴秋膘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夏季食欲不振的补偿和对秋季健康的关注,通过增加营养来增强体质。
祭祀土地神
古代农人在立秋这天会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祭祀土地神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感恩。
立秋过后的节气包括处暑、白露和秋分,分别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立秋的民间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包括晒秋、吃西瓜、贴秋膘和祭祀土地神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感知,也体现了对丰收的庆祝和对健康的关注。
立秋之后,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秋老虎:立秋后,天气仍然可能非常炎热,这种现象被称为“秋老虎”。通常在8、9月之交出现,持续约7-15天。
2. 昼夜温差增大:立秋后,早晚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变大,早晨可能会感到凉意,而中午仍然较热。
3. 凉风至:立秋后,偏北风开始盛行,带来凉爽的感觉,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
4. 白露:由于昼夜温差大,清晨地面和植物表面可能会出现露珠,这是空气湿度变化的表现。
5. 寒蝉鸣:立秋后,蝉类开始鸣叫,这是气温下降的标志。
6. 华西秋雨:在秋季,华西地区常常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称为“华西秋雨”。
7. 初霜冻:进入秋季,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初霜冻,地表温度骤降,对农作物有一定影响。
8. 天气干燥:随着秋季深入,空气逐渐变得干燥,降雨量减少。
立秋时节,以下水果开始成熟:
1.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消化。
2. 葡萄:秋季的“明星”水果,汁多味美,富含葡萄糖和矿物质。
3. 梨:生津止渴、润肺清热,适合干燥的秋季食用。
4. 柿子:富含维生素A、C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营养和增强免疫力。
5. 石榴:汁多酸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血液循环。
6. 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消化。
7. 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改善肠道健康。
8. 无花果:果肉软糯、香甜可口,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果胶。
9. 冬枣:富含维生素C,被称为水果中的VC王。
10. 山楂:味道酸甜可口,具有开胃、消食、活血化瘀等功效。
立秋的民间饮食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贴秋膘:立秋时节,民间流行称体重,并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由于夏季炎热,许多人食欲不振,体重会有所下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胃口大开,希望通过吃肉来补充营养,称为“贴秋膘”。北方地区常见吃炖肉、红烧肉等。
2. 啃秋(咬秋):在南方一些地区,立秋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人们相信吃西瓜可以清热解暑,预防秋燥,并寓意迎接秋天的到来。
3.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村民会在立秋前后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称为“晒秋”。这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也是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4. 食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带,立秋有吃秋桃的习俗。人们相信吃秋桃可以滋补身体,预防疾病。吃完桃子后,将桃核留到除夕,烧成灰烬,以求来年平安。
5. 吃茄子:立秋吃茄子的习俗源自明朝的一个传说。据说,立秋时节吃茄子可以补充营养,寓意健康。
6. 喝秋水:在四川东部和西部,立秋时有喝“立秋水”的习俗。人们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以消除积暑,预防秋季腹泻。
7. 吃面食:在山东胶东地区,立秋有吃面食的习俗,如饺子、面条等。当地有“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的说法,寓意迎接秋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