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三宜一忌,大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小编

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高,湿气重,养生尤为重要。了解大暑节气的“三宜一忌”以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时节。

宜吃苦

大暑时节,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丁茶和莲子心,可以清热养心,促进食欲,对心气虚的人还能补心气。苦味食物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适合在高温环境下食用。但脾胃虚寒的人群应适量食用,以免引起腹泻。

宜晚睡早起

夏天阳盛而阴虚,白昼时间长,应晚睡早起,晚上十一点至早上六点是比较健康的作息时间。顺应自然规律,晚睡早起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促进气血循环,避免因高温导致的疲劳和疾病。

宜补钾

夏天人们排汗多,钾元素大量流失,应通过喝茶、吃菠菜、番茄和红薯等方式补充钾元素。钾元素对维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夏季多汗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适当补充钾元素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忌贪凉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但阴气已显,冷饮、瓜果生食尽量少吃,空调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度。贪凉会损伤脾胃,积攒湿气,导致冬季出现不适。保持适度的凉爽,避免过度依赖空调和冷饮,有助于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

大暑时节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不剧烈的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于疲劳。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但应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防中暑。

热水泡脚

热水泡脚可以祛湿除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热水泡脚不仅能帮助身体排汗,还能温暖全身,促进健康,是夏季养生的好方法。

饮食调理

大暑时节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荷叶绿豆粥、薏米百合粥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身体应对高温,补充因出汗过多失去的营养成分,保持身体健康。

忌长时间暴晒

大暑时节紫外线强烈,应避免在正午时分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涂抹防晒霜。长时间暴晒不仅会损伤皮肤,还容易导致中暑和晒伤,影响健康。

忌饮食过寒

大暑时节应避免食用生冷瓜果和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饮食过寒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吸收,增加身体负担,应选择温性食物以保持体内寒热平衡。

忌熬夜

夏季白天炎热,熬夜会损伤体内阳气,影响肝脏健康,建议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熬夜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健康至关重要。

大暑节气养生应注重“三宜一忌”,即宜吃苦、宜晚睡早起、宜补钾,忌贪凉。适当的运动、饮食调理和热水泡脚都是有益养生的活动,而长时间暴晒、饮食过寒和熬夜则应尽量避免。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有效应对高温天气,保持身体健康。

大暑节气,作为夏季的尾声,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饮伏茶: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在村口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的习俗。

晒伏姜: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至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送“大暑船”:这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大暑节气的三宜一忌,大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吃仙草: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大暑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作为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茎叶晒干后可做成烧仙草和仙草冻,是常见消暑凉品。

吃凤梨: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喝暑羊: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经过紧张的夏收劳动,人们非常疲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汤。

斗蟋蟀: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赏荷泛舟:在京津、江浙等地,还有大暑时节赏荷泛舟的习俗,风雅且惬意。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在这个时节,养生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大暑节气的养生方法:

起居养生

晚睡早起:顺应夏季的自然气候,适当晚睡但不应迟于23时,早上5~6点起床。

午睡:有条件的话,每天中午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以缓解疲劳,恢复精力。

避风保暖:睡觉时避免风扇或空调直吹,不睡地板,不野外露宿。

饮食养生

消暑清热:多吃绿豆汤、西瓜皮凉茶等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

健脾祛湿:食用薏米、山药、白扁豆等食材熬制的粥品,帮助健脾除湿。

适量吃姜: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适当食用晒伏姜,健脾暖胃。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选择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和缓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中暑。

注意补水:运动过程中及时补充水分,分次少量饮水。

情志养生

调节情绪:避免情绪中暑,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字等方法放松心情。

心理纳凉: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想象自己处于清凉的环境中,帮助调节情绪。

其他养生方法

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湿出,提高睡眠质量。

穴位按摩:按揉丰隆穴、足三里、脾俞穴等穴位,帮助祛除湿气。

大暑节气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高温酷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平均气温在24节气中最高,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南方地区气温的绝对值和高湿度下的体感温度都达到一年中的鼎盛,北方地区由于湿度增加,体感温度更高,闷热难耐。

2. 局地强降水和雷暴雨:大暑时节具有局地强降水、雷暴雨频繁的特点。南方地区雷暴、台风频繁,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需要注意防台风。北方地区在“七下八上”期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雨集中,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现象。

3. 台风活动频繁:大暑期间是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和登陆我国的时期,华东及华南沿海等地需密切关注台风预警预报信息,提前做好防台风准备。

4. 湿热交蒸:大暑节气的高温与高湿度结合,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南方地区尤为明显,体感温度极高,仿佛置身蒸笼之中。

5. 萤火虫出现: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萤火虫卵化而出,夜晚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