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名篇剧目之一:河北梆子宝莲灯选段

小编

河北梆子《宝莲灯》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剧,讲述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该剧自1959年创排以来,一直是河北梆子的经典保留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以下是对该剧的详细介绍。

故事背景

河北梆子《宝莲灯》讲述的是华山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生子沉香。二郎神因妹妹思凡将其压在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走并学得武艺,最终劈山救母,一家团圆的故事。

该剧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等表演艺术,并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主要情节

刘彦昌上华山采药,与三圣母结缘并生子沉香。二郎神因妹思凡将其压在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走,授以武艺,十五年后下山救母,最终打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圣母。

该剧通过沉香救母的故事,体现了亲情、正义与勇气,深受观众喜爱。

唱腔与音乐

河北梆子《宝莲灯》的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

该剧在唱腔上高亢激昂,武打场面精彩绝伦,吸引了众多观众。

舞蹈与动作

该剧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等表演艺术,并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动作精雕细琢,频频亮出绝活。

例如,沉香的“走边扫腿转”和二郎神的舞剑等动作,都是剧中的亮点。

创排与首演

河北梆子《宝莲灯》于1959年创排,1960年首演,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

该剧自首演以来,已经演出了1500余场,演遍了大江南北,并走出国门,红遍东南亚。

荣誉与影响

2012年,该剧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13年,全国巡演万里行曾创造一场演出105次掌声的记录。

著名演员

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等一大批知名戏曲艺术家都曾演出该剧,裴艳玲饰演的沉香更是深入人心。

这些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演技,使《宝莲灯》成为河北梆子的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

当代演员

近年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起用更多青年演员扮演角色,并将《宝莲灯》带进各地高校,让年轻人也能领略古老的河北梆子风采。

例如,孙娜、张謦月等青年演员在近期的演出中表现出色,继续传承这一经典剧目。

演出效果

河北梆子《宝莲灯》每次上演都能吸引满座的观众,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和宏大的舞台效果深受观众喜爱。

观众们对剧中的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观众和市场检验的艺术精品。

文化影响

该剧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的思想及其艺术价值。

通过该剧,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河北梆子《宝莲灯》是一部集剧情紧凑、表演精湛、音乐独特于一体的经典神话剧。自1959年创排以来,该剧一直是河北梆子的代表性剧目,深受观众喜爱。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该剧不仅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在年轻人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河北梆子《宝莲灯》的唱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亢激越:河北梆子的唱腔以高亢激越著称,这种高亢的音调能够充分展现角色的豪迈情怀和悲壮情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2. 慷慨悲忍:唱腔中蕴含着慷慨悲忍的风格,这种风格与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相契合,体现了河北梆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3. 板式变化丰富:河北梆子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主要包括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等多种板式,这些板式在《宝莲灯》中得到了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情节和角色的需要。

4. 伴奏乐器独特:河北梆子以梆子击节,辅以板胡、笛、笙等乐器,这种伴奏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还为唱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5. 融入创新元素:在《宝莲灯》的演出中,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进一步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河北梆子《宝莲灯》中主要角色及扮演者如下:

1. 三圣母:张警月

2. 沉香:郝士超

3. 刘彦昌:丁云飞(前)、邱瑞德(后)

4. 二郎神:白七桥

5. 霹雳大仙:张斌

河北梆子《宝莲灯》讲述了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1. 圣母与刘彦昌的结合:传说华山之上,恶瘴时起,伤害生灵。圣母常以宝莲神灯,排除瘴雾,万物得安。采药人刘彦昌敬仰圣母解救圣灵之德,圣母爱慕刘彦昌济世之行,愿缔良缘。二郎神闻之,横加干涉,被圣母用神灯逼退。之后圣母与刘彦昌结为夫妇。一年后,生子沉香。

2. 二郎神的干预:二郎神乘圣母欢度生子百日之时,命哮天犬盗走宝莲灯,因而擒获圣母,压于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走,授以武艺。

梆子名篇剧目之一:河北梆子宝莲灯选段

3. 沉香的救母之旅:十五岁时,沉香前往华山救母。在众仙相助之下,斧劈华山,救出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