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古代诗人们留下了许多描写白露节气的优美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季节更迭的感慨。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描绘了白露时节芦苇青翠,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白露和明月表达了对故乡和分散亲人的深切思念,露水的洁白象征着纯洁和乡愁的深沉。
白居易《南湖晚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诗人通过描写白露时节湖泊的景象,表达了对秋天萧瑟景色的感受,露水的凝结和秋风的吹拂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
元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元稹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白露时节露水沾在草木上的景象,并通过露水和白露的象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辛勤。
昼夜温差大
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昼夜温差的增大是白露节气最明显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影响。
降温幅度大
白露节气气候最大的特点是降温幅度大,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了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降温幅度的增加使得白露成为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降水增多
到了白露,中国北方降水明显减少,比较干燥;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明显增多,有时候会形成暴雨或者连续的低温阴雨。降水的增多对白露节气的气候特征有重要影响,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需要做好防范措施。
收清露
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认为露水具有神奇的功效,可以治病延年。收清露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饮白露茶
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口感,成为白露时节的一种特色饮品,深受人们喜爱。
祭禹王
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以祈求风调雨顺。祭禹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英雄的敬仰和对丰收的祈愿。
白露节气不仅是一个气候转折点,也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诗句和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季节更迭的深刻感悟。白露节气的诗句不仅描绘了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象,还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和感悟。
白露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不仅标志着天气的转凉,还伴随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白露节气习俗:
收清露
在白露节气,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古人认为秋露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等功效,常将露水收集起来饮用或用于其他用途,以期达到养身健体的效果。
饮白露茶
白露茶是白露时节特有的茶饮。此时的茶叶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生长佳期,茶味醇厚,香气悠长,深受茶客喜爱。
吃龙眼
在福州等地,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龙眼被认为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白露时节吃龙眼,不仅能滋补身体,还能美容养颜。
饮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是白露节气的传统饮品。此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具有健脾开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祭禹王
在太湖流域,白露时节是祭禹王的日子。禹王被视为治水英雄,渔民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吃番薯
在文成等地,白露时节有吃番薯的习俗。番薯富含营养,被认为有助于消化,是秋季的理想食物。
采集“十样白”
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如白木槿、白毛苦等草药),用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
白露节气适合吃以下食物:
1. 莲藕: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2. 梨:生津润肺,缓解秋燥。
3. 葡萄:补气血,益肝肾。
4. 薯类:如红薯、土豆,补脾益气。
5. 鸭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
6. 龙眼: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7.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8. 白萝卜:润肺止咳,健脾养胃。
9. 米酒: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