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高甲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以下将详细介绍柯派高甲戏丑行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代表性人物、表演风格及其文化意义。
定义
柯派高甲戏丑行:柯派高甲戏丑行,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是高甲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流派。它以泉腔演唱戏文,弦管伴奏,表演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艺术形象: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追求形神兼备,以丑写美,寓庄于谐,达到滑稽与崇高的完美结合。
特点
表演风格:柯派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清晰分明、韵味十足,表演细腻、诙谐风趣,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身段表演:柯派表演身段能精细地分出从十八岁的少女到二十、三十,直到七八十岁的妇女的不同特点,形成各个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程式,编有“女丑十八法”,记叙一整套表演技艺。
形成与发展
形成:柯派高甲戏丑行形成于1930年,发祥于福建泉州晋江,扬名于1935年,其流派艺术成熟于1952年。
传承: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由柯贤溪创立,他在1919年学艺,1922年开始担任大戏主角,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柯派表演艺术。
重要事件
国际影响:柯贤溪1935年赴菲律宾演出,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扬名海内外。
荣誉与认可:柯贤溪在1960年被公推为“丑王”,并在1961年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和赞扬。
柯贤溪
艺术生涯:柯贤溪,艺名“肖罗溪”,1907年出生于晋江市英林镇沪厝垵村,是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
贡献:柯贤溪开创了高甲戏女丑艺术,创造了独特的表演程式“女丑十八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丑角演员,如赖宗卯、曾文杰等。
赖宗卯
艺术成就:赖宗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善演男丑,尤以男扮女丑独树一帜,代表剧目有《金魁星》《大闹花府》等。
传承:赖宗卯致力于柯派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曾文杰、施丽华等高甲戏知名丑角演员。
表演技巧
身段与表情:柯派女丑表演注重身段和表情的细腻刻画,能够表现出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表演动作夸张而富有表现力。
“女丑十八法”: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中有“女丑十八法”,详细记叙了一整套表演技艺,是柯派表演艺术的主要教材。
代表剧目
经典剧目:柯派高甲戏的代表剧目包括《唐二别妻》《妗婆打》《管甫送》《骑驴探亲》《大团圆》《铁开花》《大闹花府》《换包记》《疯僧扫秦》《金魁星》等。
曲目与曲牌:常用曲目有“四季歌”“福马郎”“将水令”“金钱花”“灯红歌”等,常用曲牌有【福马郎】【浆水令】【金钱花】等。
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文化价值: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特征,与当地民众文化生活关系密切,是闽南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精神纽带: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不仅是闽南文化的象征,也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传承与发展: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在赖宗卯、曾文杰等代表性人物的传承下,不断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演员加入,确保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延续。
柯派高甲戏丑行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也为闽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甲戏柯派女丑的角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演风格:柯派女丑的表演风格以火爆、热烈、夸张、幽默著称,充满了浓郁的山野气息,深受闽南观众的喜爱。
2. 道白与唱腔:女丑的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清晰分明、韵味十足,唱腔则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行腔雄浑高昂,清婉细腻。
3. 身段与动作:柯派女丑的身段表演能精细地分出从十八岁的少女到七八十岁的妇女的不同特点,形成各个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程式,还编有“女丑十八法”,记叙一整套表演技艺,形成柯派表演艺术的主要教材。
4. 角色类型:柯派女丑包括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角色类型丰富多样,表演时由男演员扮演,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5. 代表剧目:柯派女丑常演的代表性剧目有《唐二别妻》《妗婆打》《管甫送》《骑驴探亲》《大团圆》《铁开花》《大闹花府》《换包记》《疯僧扫秦》《金魁星》等,这些剧目充分展现了女丑的表演特色和艺术魅力。
高甲戏柯派女丑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高甲戏的前身“宋江戏”已经在闽南地区流行。以下是关于高甲戏柯派女丑的起源和发展的详细信息:
起源
早期形式:高甲戏的前身“宋江戏”源于闽南古代民间的妆扮故事,村民在迎神赛会时装扮梁山好汉,进行游行和表演,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以宋江故事为主,被称为“宋江仔”。
艺术融合: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了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高甲戏。
发展历程
柯贤溪的贡献: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的创始人是柯贤溪,他以其独具一格的丑行表演艺术活跃在舞台上近一个世纪,征服了好几代观众,开创了高甲戏艺术的新纪元。
女丑表演的特点:柯派女丑的表演细腻生动,诙谐风趣,火爆热烈,妙趣连台,充满生活气息。其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准确清晰,韵味十足,带有浓重的山野气息,深受闽南观众所喜闻乐见。
代表剧目和表演风格
代表剧目:高甲戏柯派丑行常演的代表性剧目有《唐二别妻》《妗婆打》《管甫送》《骑驴探亲》等,这些剧目展现了柯派女丑的独特表演风格和技艺。
表演风格:柯派女丑的表演风格以夸张幽默著称,通过精细的身段、表情和动作设计,展现出不同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程式。
文化价值
历史见证:高甲戏柯派女丑是闽南地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闽南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传承保护:2008年,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高甲戏柯派女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师徒传承:通过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由老一辈艺术家向年轻演员传授表演技艺和经验。例如,柯贤溪先生通过培养弟子,将柯派女丑的艺术传承下来。
2. 校园教育:将高甲戏柯派女丑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素养。例如,晋江市青阳街道象山小学成立了高甲戏剧团,并将高甲戏编入校本课程。
3. 公益演出:通过组织公益演出活动,将高甲戏柯派女丑送到乡村、社区和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每年完成公益性演出50余场,走进40余个村庄。
4. 文化交流:通过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将高甲戏柯派女丑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内。例如,庄伟国先生曾多次赴法国、意大利、土耳其、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推广高甲戏柯派女丑。
5. 数字化保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高甲戏柯派女丑的表演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例如,通过录制视频、制作数字化档案等方式,将高甲戏柯派女丑的艺术资料保存下来,并通过网络等平台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