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多样来源的姓氏。以下将详细介绍成姓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迁徙分布情况。
出自姬姓
周文王嫡七子叔武:成姓最早起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嫡七子叔武,封地在郕国(今山东省宁阳县汶上县北部一带),其后代以国名郕为姓,后有的去邑为成姓。
季戴封地:周武王还将另一个王族季戴分封在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季戴建立郕国,其后代也以国名郕为姓,后改郕为成。
出自芈姓
成虎: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孙以王父之字为姓,遂为成姓。
成得臣:成得臣是楚国名将,若敖的儿子斗伯比的第三子,以父字称为成氏,其后代以成姓相传。
出自其他姓氏
匈奴族:汉武帝时期,南匈奴屠格部族被俘后汉化改姓为成氏。
满族:满族成佳氏和成尼氏等汉化改姓为成氏。
子姓: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的后裔,以先祖谥号为氏。
先祖与得姓始祖
成叔武:成姓的得姓始祖,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封地在郕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部分去邑为成姓。
成得臣:楚国名将,成虎的孙子,以父字为姓,成为成姓的重要一支。
迁徙与分布
春秋战国:成姓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各国,如周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
秦汉时期:两汉之际,成姓在黄河流域的省份广泛分布,部分成姓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
魏晋南北朝:成姓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昌盛为成姓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
隋唐至五代十国:成姓在南方播迁到了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广东也有成姓分布。
明清时期:明初,山西成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当代分布
湖南:成姓在湖南的分布尤为集中,约占全国汉族成姓人口的43%。
全国范围:成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为多。
历史名人
成公:汉朝的学者,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
成遵:元朝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
成无己:中国金代医学家,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撰有《注解伤寒论》10卷。
成连:春秋时代著名琴师,其高足之一是伯牙。
成姓来源多样,主要源于姬姓、芈姓等,并包括匈奴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汉化改姓。成姓在历史上广泛迁徙,分布广泛,尤其在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较为集中。成姓的历史名人众多,涵盖学者、官员、医学家、琴师等多个领域。
成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成姓人物:
成得臣: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官至令尹,以治军严明和勇猛善战著称。
成无己:金代著名医学家,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释,是伤寒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伯牙的师傅,以琴艺高超闻名。
成玄英:唐代杰出的道教学者,被誉为“西华法师”,对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
成廉:东汉末年吕布麾下的骁将,以勇猛善战而受到广泛赞誉。
成基命:明代官员,曾任礼部尚书,以清正廉洁和政绩卓著而受到后人称道。
成兆才:评剧的创始人之一,对评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评剧鼻祖”。
成姓的家族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春秋战国时期:成姓族人开始在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等地迁徙,形成了多个聚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姓在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成姓族人已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并有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
3.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成姓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甚至广东也有成姓人家。
4. 宋元之际:成姓族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分布更加广泛。
5. 明初:山西成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6. 清朝中叶以后:成姓族人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甚至长城内外。
成姓的家族标志主要是其图腾。据传说,早期的原始氏族部落将图腾视为神圣的象征,并以此作为本氏族的统一标识。成姓的图腾寓意着“完成”、“实现”,象征着成就、成功和成为等意义。其图腾由“戊”和“丁”组成,“戊”代表中宫,象征着万物皆成于中,体现了成姓家族的团结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