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了解“滚滚东流”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其五行属性。我们需要明确“滚滚东流”并不是一个成语,而“付诸东流”才是正确的成语。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付诸东流”的成语故事、含义和用法。
成语来源
“付诸东流”最早出自唐·高适的《封丘县》。这首诗描绘了江水汹涌澎湃的景象,象征着事情的失败和希望的落空。
成语含义
“付诸东流”意思是投入滚滚东流的江河中,一去再不回来,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事情失败或努力白费,强调一切努力最终化为乌有。
成语用法
“付诸东流”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比喻希望落空或前功尽弃。例如,可以说“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怎不叫他心痛惋惜”。
描述水流的状态
“滚滚东流”是一个形象的描述,指的是水流湍急奔流不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江河湍急奔流、浩浩荡荡的水流。这个词语不仅描述了水流的物理状态,还可以用来比喻某种气势或力量的不可阻挡。
比喻用法
“滚滚东流”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或者时间的流逝,比如说时间如滔滔东流,一去不复返。这种比喻用法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不可逆性。
描述水流的快
“滚滚东流”还可以用来形容水流非常急,波涛汹涌。例如,可以说“长江滚滚向东流,波涛汹涌”。这种用法强调了水流的迅猛和浩大。
描述气势磅礴
“滚滚东流”也可以用来形容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的场面或态势。例如,可以说“这场比赛的气势如滚滚东流,无人能挡”。这种用法强调了气势的宏大和不可阻挡。
“滚滚东流”并不是一个成语,正确的成语是“付诸东流”。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唐代高适的《封丘县》,意思是投入滚滚东流的江河中,一去再不回来,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它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形容事情失败或努力白费。“滚滚东流”还可以用来描述水流湍急奔流的状态,或者比喻事物或时间的流逝。
“滚滚东流”在五行中属水。这是因为“滚”和“流”都与水有关,分别代表水的动态和流动性,而“东”虽然在五行中属木,但在这个成语中,主要是用来描述水的流向。整体上,“滚滚东流”主要体现了水的特性,所以归属于水行。
“滚滚东流”在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江河奔流的景象,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人生的无常。它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下是这首词的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于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因在“大礼议”事件中直言进谏,被嘉靖皇帝贬谪至云南永昌卫,最终在贬谪地终老。
创作背景
杨慎在贬谪期间,游历四方,观察民风民情,与当地文人交流诗文。这段经历让他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于是创作了《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以长江水为背景,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词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词中描绘了长江水奔腾不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景象,表达了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义:这首词通过对长江水的描绘,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滚滚东流”并不是成语,而是一个常见的词语,用来形容水流滚滚向前的景象。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王之道《鹊桥仙(七夕)》中的诗句:“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