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中国再添一处世遗

小编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以下是关于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及其相关信息的详细介绍。

申遗成功的时间和地点

申遗成功时间:2019年7月6日

申遗成功地点: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申遗成功的意义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认可:良渚古城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发现与命名

发现时间:1936年

发现者: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

命名: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考古发现

城址: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水利系统:2016年发现的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

历史价值

文明史实证:良渚古城遗址的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社会结构: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

考古发现

城址: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类型复杂。

水利系统: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目前迄今为止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墓葬与玉器:分等级墓地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文化意义

早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展示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社会分化与信仰体系: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体现了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体系。

保护措施

数智技术: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的核心工具,通过“空间规划管控网格双重监管平台监测预警”的模式,实现了对遗址变化的实时监测、风险的提前预警以及行为的追溯。

法律法规: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制定了多项保护规划和条例,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旅游开发

遗址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文化传播:通过举办“良渚论坛”等活动,良渚古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有力实证,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步。通过现代科技和有效的保护措施,良渚古城得以在现代化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连同其外围的水利系统,展示了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2. 早期国家形态的典范: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反映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中国再添一处世遗

3. 复杂社会结构的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5000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

4. 水利系统的独特性: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展示了良渚文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

5. 玉器文化的代表:良渚文化以玉器为特色,玉器的制作技艺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等级制度,对研究中国史前宗教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6. 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遗址的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资料,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深入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7. 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改变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时间的看法,提升了中国史前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为研究中国史前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深入理解。

良渚古城的城墙和水利系统是良渚先民们凭借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智慧,营建的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城的重要部分。以下是关于良渚古城城墙和水利系统建造的相关信息:

良渚古城城墙的建造

利用自然地势:良渚古城墙利用自然地势人工堆筑而成,巧妙地将雉山与凤山两种自然山体作为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南角。

水城门设计: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城内外河道纵横,共有9座城门,其中8座是水城门,1座陆城门。

草裹泥工艺:在良渚古城的建设中,良渚先民运用他们的智慧制作出了营建大型工程的特殊材料——“草裹泥”。这种材料是用芦荻和茅草捆裹泥土制成长条形的泥包,纵横交叠使用会使装卸更加方便,垒筑更加牢固。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建造

水利系统的功能: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具有蓄水、防洪、调水等功能,为良渚古城区域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服务。

草裹泥工艺的应用:水利系统的堤坝材料也使用了“草裹泥”技术,这种技术也是现代工程师发现的“加筋土”技术,即在泥中掺草,能让土体内部的摩擦力和抗拉强度都得到加强。

筑坝设计因地制宜:良渚水利系统从北面和西面环绕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外围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和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其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对当地旅游业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 提升旅游吸引力: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申遗成功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游客可以通过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文明的魅力。

2. 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当地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交通、住宿等条件,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例如,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集遗址保护、研究阐释、文化传承、多元利用等要素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促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化手段,如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等,良渚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增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良渚博物院和遗址公园等文化场所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

4. 增加旅游收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根据统计,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 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形象: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提升了杭州及余杭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也为当地的其他旅游资源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