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出殡和入葬文化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宗法观念和社会习俗。以下是对锡伯族出殡和入葬文化的详细介绍。
洗理和换上寿衣
洗理:当人即将断气时,不能大声喊叫或摇动,以免灵魂不能安然离开。断气后,由哈拉长或邻居中的长辈进行洗理,包括洗澡、剪头发、剪手脚指甲等。洗理时,年轻妇女和小孩要回避。
换上寿衣:穿完寿衣后才可以放声大哭。寿衣的穿着有特定的顺序,先穿上衣,再穿下衣,并且要先穿左脚上的衣服,再穿右脚上的衣服,以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设灵堂和报丧
设灵堂:灵堂一般设在死者常住的房间或西屋,布置肃穆,灵床设置具有一定的姿势,头朝西脚朝东,女的曲肢侧卧,头朝八仙桌,头上盖以白纱巾或绸巾。
报丧:在设置灵堂的派人向四处报丧,并在大门口插招魂幡,称为“方子”和“佛多”。报丧时对长辈要行跪礼,对同辈行打千礼,忌直说“死”字,而说“百岁”、“寿终”、“殁了”。
吊唁和出殡
吊唁:吊唁的人一进大门就放声大哭,门外有专人守候。吊唁的人进灵堂后跪在死尸脚后,由死者的儿子将点着的纸钱递过去,边哭边烧,并在烧着的冥钞上祭酒。
出殡:出殡选单日,因为单日代表奇数,具有防患避祸的寓意。停尸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天,多则七天至九天。出殡前,死者家属派人向四处报知出殡日,并准备好马车、皮绳,指定挖墓穴的主要人员。
安葬
入殓:入殓前,亲属先给死者净容。入殓时连同寿褥一同抬起,尸体脚先出门,避免阳光直射尸体,须用毯子遮光。棺材里面四壁挂红绸布帷幔,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人则用白纸糊上。
下葬:尸体入殓后,由年轻人把棺材抬到大门外,在大门外两旁,死者的子女扛两杆招魂幡齐跪。棺材装到车上后,车夫不马上驾车,而等举行出门仪式。送葬的路上,一切马车、行人都让道于一旁。
传统习俗的简化
火葬和天葬: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
守孝期的变化:守孝期间,男女之间的限制逐渐减少,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的现象也有所改变。
宗法观念的淡化
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时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
家族坟院和夫妇合葬
家族坟院:锡伯族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
夫妇合葬: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
丧葬仪式中的宗族体现
宗族组织的角色:锡伯族的宗族观念在丧葬仪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洗理、报丧、吊唁到出殡、安葬,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宗族规矩和礼仪。
宗族观念的传承:丧葬仪式不仅是表达对死者的怀念,更是传承宗族文化和宗族观念的重要途径。
锡伯族的出殡和入葬文化深刻反映了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宗法观念和社会习俗。尽管现代社会中这些习俗有所简化,但它们仍然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锡伯族人对生命、死亡和宗族的深刻理解。
锡伯族的出殡仪式是其丧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以下是锡伯族出殡仪式的一些具体步骤:
选择出殡日期:通常选择单日进行出殡,避免申日和午后,以符合传统择吉日的要求。
报丧:在出殡前,派人向亲友报丧,告知出殡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吊唁:亲友们会携带礼金或适当的礼金前来吊唁,具体金额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远近决定,并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
哭灵:在出殡当天,死者的子女和亲属会跪在灵床两旁,悲痛地哭送死者。
摔盆:长子或长孙负责将灵前的瓦盆摔碎,这一仪式象征着为死者送行。
起灵:在完成摔盆仪式后,棺材会被抬起并运至墓地。
安葬:到达墓地后,棺材会被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然后进行掩埋。
祭祀:在墓前进行祭祀活动,供奉各种食品和酒水,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缅怀。
锡伯族入葬的禁忌包括:
忌号啕大哭:在给死者穿寿衣之前,禁止大声哭泣,以免影响死者的灵魂安息。
报丧时的忌讳:在向亲友报丧时,避免直接使用“死”字,而应使用“殁了”“终了”“百岁”等委婉词汇。
对猫、狗的限制:禁止猫和狗跳过尸体,认为这会给家庭带来不吉利。
灵堂内的行为规范:年轻人或妇女避免在灵堂的炕上坐卧,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锡伯族的丧服制度是其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轮回的认知。以下是锡伯族丧服制度的一些特殊规定:
传统服饰:在吊唁、小殓时,家属需穿白色孝袍,系白布腰带,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守孝时间:子女需守孝百日,妻子则需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参与娱乐活动,不穿鲜艳服装,不得拜亲访友。
特殊礼节:出殡时,尸体需头向后、脚向前抬出家门,寓意向脚前方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