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中分点。了解秋分是否是秋天的开始以及秋分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
定义和日期
定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日期:秋分的具体日期每年略有不同,但通常在9月22日至24日之间。
季节划分
季节划分:根据中国古代的季节划分,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初秋、中秋到深秋,到立冬结束。秋分正好位于秋季90天的一半,平分秋季。
现代划分:现代气象学上,秋季通常从8月23日(处暑)开始,到11月22日(小雪)结束。秋分在这一时间段内,标志着北半球进入凉爽的秋季。
气候变化
气温变化:秋分后,北半球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进入深秋。
降水减少:秋分时节,降水量减少,天气干燥,河湖水量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干涸现象。
太阳直射点位置
位置:在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几乎等长。
直射点移动: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夜时间:秋分时,全球大多数地区的昼夜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
极昼极夜:在北极和南极附近,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气候影响
气候特点:秋分后,北半球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进入深秋。
农业意义:秋分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适宜播种冬小麦等冬季作物。
秋分并不是秋天的开始,而是秋季的中分点。它标志着北半球进入凉爽的秋季,昼夜时间几乎相等。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逐渐下降和昼夜温差加大,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秋分的气候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昼夜平分:
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各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直至冬至日达到白昼最短。
2. 气温逐渐下降:
秋分后,北半球的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凉风习习,秋高气爽。
3. 昼夜温差加大: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通常高于10℃以上。这种温差变化在北方地区尤为明显,早晨和夜晚的温度较低,而中午相对温暖。
4. 降水减少:
秋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天气干燥。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降水减少,空气变得干燥。
5. 三候特征:
秋分时节,古人将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雷声减少,蛰虫开始藏入洞穴,河湖水量减少,反映了秋季的自然变化。
秋分时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由于秋分当天不一定有圆月,后来祭月节被移至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2. 竖蛋:
秋分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机,民间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在桌子上轻手轻脚地竖起来,成功者寓意着好运。
3.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人称之为“秋碧蒿”。人们将其与鱼片一起煮成“秋汤”,寓意健康和平安。
4. 送秋牛图:
秋分时节,民间有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将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印在红纸或黄纸上,由民间艺人挨家挨户赠送,并即兴说唱秋耕和吉祥的话语。
5.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们会煮汤圆食用,并特意制作一些实心汤圆放在田边地头,以防止麻雀等鸟类破坏庄稼。
6. 放风筝:
秋分时节天气适宜,是放风筝的好时机。风筝的种类多样,如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等。
7. 做面雀:
在一些地区,秋分时节人们会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刻成小鸟形状,挂在田间地头,以防止小鸟偷食稻谷。
秋分后,天气逐渐转凉,气候干燥,中医认为此时应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以下是一些秋分后调整饮食的建议:
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白色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等,这些食物富含水分和维生素,能够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酸味食物:如橘子、柠檬、柚子等,酸味食物有助于收敛肺气,减少秋燥的影响。
少吃辛辣和生冷食物
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胃,耗伤津液,应适量减少。
生冷食物:如生冷瓜果、冷饮等,秋分后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很敏感,应避免食用。
适量进补
温和润燥的食物:如莲藕、芝麻、核桃、猪蹄等,这些食物能够祛寒润燥,保护脾胃。
中药材:如党参、芡实、莲子等,可以用来补脾祛湿,增强体质。
饮食多样化
多样化饮食: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应超过12种,每周超过25种,以确保营养均衡。
均衡摄入: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建议每天摄入适量肉类、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