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都怎么过春节?闽南闽中闽北春节习俗

小编

福建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和活动,体现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以下是闽南、闽中和闽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介绍。

团圆饭与守岁

闽南人非常重视除夕夜的团圆饭,桌上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守岁是除夕夜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点灯度夜,象征着光明和吉祥。团圆饭和守岁不仅是家庭团聚的象征,也反映了闽南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望。

拜年与礼仪

正月初一,闽南人会互相拜年,互赠糖果、蜜饯或甜茶、咖啡,以示甜蜜的开端。初二被称为“女婿日”,女儿和女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拜年。拜年和礼仪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家庭和睦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敬天公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闽南人会举行祭拜活动,祈求天公保佑家人平安、事业顺利。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供品,燃放鞭炮,场面热闹。敬天公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也是对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祈愿。

长寿面与年糕

福州等闽中地区,过年必备长寿面和年糕,寓意长年平安和团圆。年糕象征甜蜜和团圆,是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长寿面和年糕不仅是节日食品,更是对家人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祝愿。

祭祖与

福州人在正月初一的第一顿饭前必须先祭祖,饭后用红纸包着卫生纸为小孩擦嘴,寓意童言无忌。除夕夜还要吃太平面,寓意平安。祭祖和活动反映了闽中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神灵的感恩,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跳火群

除夕夜,闽中地区有跳火群的习俗,人们在自家大门口点燃火堆,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跳火群习俗不仅具有驱邪避灾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扫尘与祭灶

闽北地区在腊月二十四进行大扫除,扫去一年的陈旧东西,迎接新的一年。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祭灶,送灶王爷升天,祈求灶王爷消灾降福。扫尘和祭灶习俗反映了闽北人对环境卫生和神灵的敬畏,体现了他们对新年的准备和对家庭的关爱。

守岁与拜年

除夕夜,闽北人会守岁,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正月初一,人们会出门拜年,互道吉利话,祈求诸事如意。守岁和拜年习俗不仅是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也是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望。

打牙祭与迎春

闽北地区有“打牙祭”的习俗,店主会在腊月二十四宴请员工,答谢一年的辛劳。立春当天,各地会举行迎春牛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牙祭和迎春活动不仅是对员工的慰问和对春天的迎接,也体现了闽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建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和活动。闽南地区的团圆饭、拜年和敬天公,闽中地区的长寿面、祭祖和跳火群,以及闽北地区的扫尘、祭灶和守岁,都体现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平安健康和生活美好的祝愿,也展示了福建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福建地区春节的独特美食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非遗美食,也有各地的特色小吃。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福建春节美食:

福建地区都怎么过春节?闽南闽中闽北春节习俗

1. 佛跳墙:作为闽菜的代表,佛跳墙以其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汤汁闻名,是福州年夜饭的必备佳肴。

2. 福州线面:福州线面被称为“长寿面”,寓意着长寿和团圆,是正月初一餐桌上的重要食物。

3. 福州鱼丸:鱼丸是福州的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征着年年有余。

4. 鼓浪屿馅饼:皮薄酥软,内馅丰富,是厦门地区的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喜爱。

5. 莆田红团:红团是莆田地区的传统甜点,象征着团圆和喜庆,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白水贡糖:产自漳州龙海,入口甜糯,是福建的传统小吃之一,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沙县小吃:包括蒸饺、扁肉等,沙县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成为福建小吃的代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福鼎肉片:以酸辣可口著称,是福鼎地区的传统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

9. 乌米饭:畲族的传统美食,色泽乌黑,口感清香糯柔,象征着对祖先的敬仰。

10. 武夷岚谷熏鹅:鹅皮金黄透亮,肉质肥而不腻,是武夷山地区的传统佳肴,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地区春节习俗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

1. 贴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喜庆气氛。

2. 除夕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后通宵守岁,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除邪瘟病疫。

3. 燃放爆竹: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 拜年:正月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5. 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6. 蒸年糕: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蒸年糕,象征着“年高”,寓意新年发财。

7. 游神:福州地区有“游神”习俗,即从庙宇里请出神明,用轿辇抬着巡游村境,寓意驱邪避灾。

8. 拜天公: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闽南人会用丰盛的供品祭拜“天公”,祈求天官赐福、阖家平安。

9. 舞龙舞狮: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10. 闹元宵:元宵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灯会、猜灯谜、踩街等活动,热闹非凡。

福建地区不同城市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城市的春节习俗差异:

福州

做年:福州人把过年称为“做年”,腊月十五后开始扫尘,腊月廿四祭灶,腊月廿五“分年”,蒸年糕、办年货、祭祖先。

避债戏:旧时,债主在年关前要债,慈善人士会捐资请剧团在庙里通宵演出,欠债的人可以躲避追债。

马蹄祭祖:以马蹄祭祖,寓意祖先保佑家族后继有人。

厦门

送神与除尘:腊月二十四送走“灶王君”后开始大扫除,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年夜饭添碗筷:即使有人不能回家,也要在年夜饭时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烟火秀:正月初一晚上有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展示多元的焰火形式。

泉州

跳火群:除夕夜在自家大门口点燃杂物堆,男丁边跳边向火中撒盐,寓意驱邪避灾。

搓圆仔:也叫“做糖粿”,吃圆仔取“团团圆圆”之意。

民俗踩街:春节期间有舞龙舞狮、高跷表演等民俗活动。

漳州

围炉:年夜饭称为“围炉”,家人围坐一堂,象征团圆和财气旺盛。

敬天公:正月初九在家中设香案,向天公祭拜,祈求家人平安、事业顺利。

赛大猪:正月初九有“赛大猪”习俗,展示自家养猪的技艺,寓意富裕与丰收。

莆田

做大岁: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分别“做大岁”,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重开家宴。

白额春联:因历史原因,亲人们张贴白联以示哀悼,后用红联盖住白联,留一小段白色。

闹元宵: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村村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如爬刀梯、跳傩舞等。

龙岩

迎龙:元宵前后有“迎龙”的习俗,舞龙灯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祈求风调雨顺、财丁兴旺。

姑田游龙: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有400多年历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三明

迎烛桥:起源于明朝,村民们制作的烛桥又长又重,游走时需要默契配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田板灯龙:元宵节有大田板灯龙表演,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龙图腾的崇拜。

南平

多彩舞龙:舞龙、“青年龙灯”、拔烛桥、板灯龙等非遗年俗热闹非凡。

五夫镇龙鱼戏:独特的民俗表演,增添节日氛围。

宁德

祈福盛会:元宵节期间有蕉城霍童线狮、碗窑碗板龙等民俗表演,还有很多人去太姥山祈福。

火龙钢花: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火龙钢花”表演,舞龙者在高温铁水流星下穿梭,场面震撼。

平潭

火龙钢花: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火龙钢花”表演,舞龙者在1500℃的“铁水流星”下穿梭,场面震撼。

新年民俗展: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福禄寿拜年、巡游展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