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做什么的日子?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不

小编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以下是对霜降节气的详细解读。

定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霜降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日期

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

气温变化

霜降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在北方和高海拔地区,气温通常在0℃以下,出现霜冻现象。

湿度变化

随着秋天的深入,霜降期间的湿度明显减小,空气中的湿气无法保持原有的含水量,导致皮肤干燥。

风力变化

霜降节气中,风力增加,秋风吹拂使得温度下降的速度加快,出行时需要注意防风保暖。

三候

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

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蜇虫咸俯:冬眠的动物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饮食习俗

吃柿子: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吃鸭:闽南地区有“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鸭子卖得非常火爆。

吃萝卜: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文化习俗

登高望远: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又可舒缓心情。

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民间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

农业影响

农作物管理:霜降是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期,需要特别关注适时收获、土壤保温和病虫害防治。

冬季作物准备:霜降节气是冬季作物播种的准备期,应做好土地深翻、施肥等工作。

养生建议

防秋寒:霜降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脚部和胃部的保暖。

防秋燥:霜降时节干燥明显,要注意多喝水,保持皮肤湿润。

防秋郁:霜降过后,草木枯萎,落叶缤纷,容易引人忧思,要注意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变冷,昼夜温差增大。它不仅反映了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在现代社会,霜降节气的传承与演变仍在继续,既是气候变化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霜降习俗: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常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则认为,霜降这天不吃柿子,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古人称菊花为“延寿客”,赏菊饮酒成为霜降时节的一大雅事。

登高远眺

登高是霜降时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认为登高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登高还能陶冶情操,舒缓心情。

扫墓祭祖

在古代,霜降时节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进行祭拜,寄托哀思。虽然这一习俗在现代已不常见,但在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霜降时节,人们会选择一些滋补的食物,如羊肉、兔肉、牛肉等,以增强体质,迎接寒冷的冬天。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塔状,点燃干柴,待瓦片烧红后,用其烫熟芋头或红薯,最后将瓦片和土块丢到村外,以此驱邪避凶。

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全国的平均气温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低于5℃,内蒙古东部、东北北部及青海地区的气温甚至低于0℃,东北地区已有雪花出现。而新疆西部、华北地区、秦岭以南地区的气温则处于5~10℃之间,早晚温差较大。华南地区的气温则在15℃左右,气候相对凉爽宜人,海南地区的气温则保持在20℃以上。

2. 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是我国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北方地区尤为明显。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这种温差变化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都有一定影响。

3. 降水减少:进入霜降节气后,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降水逐渐减少,天气相对更为干燥。但在部分地区,如云南西部、重庆南部、贵州东北部、湖南北部、海南岛东部等地,仍可能有中到大雨,甚至暴雨。

4. 湿度下降: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下降,人体感觉偏干,容易引发秋燥症状。在霜降时节,人们需要注意保湿和补水。

5. 草木黄落与初霜出现:霜降时节,树叶开始枯黄掉落,这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明显标志。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初霜的形成是由于夜间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白色霜花。但需要注意的是,“霜降”节气并不表示一定会“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霜降节气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 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大:

霜降节气标志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增大。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出了特殊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喜温作物和时令性较强的经济作物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2. 霜冻现象:

霜降期间,一些地区的温度会降至0℃以下,出现霜冻现象。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秋季过早的初霜:常危害喜温作物,如番茄、辣椒等。

隆冬过后的“冻后霜”:气温骤然升高,使越冬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霜降是做什么的日子?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不

春季晚霜:作物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

对农事活动的影响

1. 收获和播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很多农民开始忙碌于收获秋季作物,如玉米、大豆、红薯等,并准备播种冬季作物,如小麦、油菜等。适时收获和播种对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2. 病虫害防治:

随着气温下降,霜降节气对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农民需要加强田间巡查,及时防治病虫害,采用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药物使用。

对农业管理的影响

1. 田间管理:

霜降后,农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包括适时收获、土壤保温、合理灌溉等。例如,通过覆盖地膜、增施有机肥等方法保温,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

2. 果树管理:

霜降后果树进入休眠期,是修剪整形的好时机。农民应及时修剪果树,去除枯枝、病虫枝,促进来年生长,并适时施入基肥,促进根系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