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来源多样的中华姓氏。了解高姓的起源和来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源于姜姓
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以姜为姓。炎帝的第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文公的次子: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渤海高氏: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以王父字为氏
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赐姓高。
满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其他民族: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
以高字开头的复姓
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这些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先秦至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高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等地。高傒在齐国地位显赫,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为高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和人口的迁徙,高姓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融合: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加速。高姓在北方地区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家族势力不断壮大。高姓也有部分人南迁,促进了高姓在南方的发展。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高姓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高姓人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如高士廉。
宋元明清时期:高姓在这一时期继续繁衍发展,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高姓家族注重文化教育,培养出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杰出人才。
古代名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擅长击筑,与荆轲是好友,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高适:唐代著名诗人,与岑参齐名,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力士:唐朝著名宦官,本姓冯,幼年入宫,被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地侍奉唐玄宗,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现代名人
高剑父: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因为他的画作和书法作品形象逼真,色彩明亮,风格独特而被世人所称赞。
高行健:现代著名作家,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独特视角,代表作有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经过周朝、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高姓不仅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高姓的起源和来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高姓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
1. 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人,擅长击筑,与荆轲一起刺杀秦王,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 高长恭:即兰陵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北齐宗室名将,以勇武善战和美貌著称。
3. 高适:唐代著名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诗歌作品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边地风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4.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5.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善书画,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6. 高欢:北齐的奠基人,北魏权臣,执掌政权16年,其子高洋取代其地位建立北齐。
7. 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诗歌作品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边地风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8. 高士廉:唐朝初年宰相,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渤海高氏出身,辅佐李世民建立唐朝。
9. 高志航: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期间击落多架日军战机,壮烈牺牲。
高姓的起源地主要是河南省境内,尤其是新郑市和禹州市一带。根据《世本》记载,黄帝时期已有高姓,黄帝臣子高元是最早以“高”为姓的人。
高姓的主要郡望和堂号如下: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是高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广陵郡: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渤海堂:以郡望为堂号,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唐代的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
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均以郡望为堂号。
厚余堂:出自孔子弟子高柴,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
供侯堂:亦出自高柴,高柴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时封为共伯,北宋时又加封供城侯。
有继堂:系以名人题词为堂号,唐末高氏入闽始祖高钢,传5世至高號,后周时殉节泉州,赐葬晋江,其二子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