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于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诞生。本文将详细介绍西湖大学的成立背景、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及未来规划。
创办倡议
倡议背景: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和王坚等七位科学家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
筹建过程:2015年6月,杭州市与专家联谊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筹建西湖大学。2015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注册成立,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和依托主体。
批准与揭牌
教育部批准: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西湖大学。
成立大会: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在杭州揭牌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诞生。
短期目标
高起点:西湖大学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致力于集聚国际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小而精:学校坚持发展有限学科,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三个门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
长期目标
世界一流:西湖大学的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一所设置合理、定位清晰、发展潜力强劲、社会声誉良好的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部分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科研创新: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
师资队伍
国际化师资:西湖大学面向全球选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或学术潜力的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实行与国际化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
顶尖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六次全球招聘,拟聘任学术人才58人,其中7人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人才培养
联合培养:西湖大学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分别实施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首批博士研究生已于2017年9月入学。
本博贯通:采取本博贯通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直接推荐攻读本校博士研究生。
科研平台
科研公共平台:前期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初步建成了生物医学新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理化公共实验平台、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等4个校级科研公共平台。
科研布局:西湖大学在工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已建立了212个独立实验室,并设立了6个科研公共平台。
校园建设
云栖校区:占地约70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大学前三年发展所需的科研、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
云谷校区: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云谷区块,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预计于2021年底建成。
学科发展
有限学科: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三个门类,今后随着大学的发展,将适时设立人文社科学院和相关学科。
学科交叉: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
国际合作
西湖大学积极与世界各地的优秀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和交流平台,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西湖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诞生。学校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通过国际化师资队伍、联合培养模式、科研公共平台和国际合作,西湖大学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西湖大学设有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四个学院,涵盖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人工智能七个本科专业。
西湖大学的创办背景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和王坚等七位科学家联合向国家提出倡议,希望建立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大学,这一倡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以下是西湖大学创办背景的详细介绍:
创办过程
倡议阶段:2015年3月,施一公等七位科学家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得国家支持。
基金会成立:同年7月,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注册成立,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和捐赠基金筹资主体。
高研院成立:2015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注册成立,作为西湖大学筹建依托主体和前身。
批复:2017年,浙江省批复同意筹建西湖大学。
正式成立:2018年2月,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同年10月20日正式揭牌。
创办理念
西湖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西湖大学的发展目标和愿景是: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西湖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学校聚焦基础前沿科学技术研究,致力于在人工智能、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西湖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力争在10-15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