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肩膀戏简介

小编

沙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肩膀戏,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主要剧目及传承与保护情况。

起源与发展

起源:肩膀戏起源于清朝宣统年间,当时沙县民间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据《沙县志》记载,沙县“玉枕轩”戏班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出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

发展:肩膀戏最初由孩童装扮历史人物,站在台阁上游行,后来走下台阁,在广场上演出。由于观众拥挤,看不到小演员表演,于是由抬台阁的人肩托小演员表演,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肩膀戏。

文化背景

民间艺术:肩膀戏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享有“活木偶”之称,是全国少有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地域特色:肩膀戏在沙县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俗盛会,各民间剧团都会组织肩膀戏走街串巷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表演形式

演员构成:表演时,小演员(通常3-6岁)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负责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成人则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上下配合默契。

互动性:小演员的唱腔动听,包含民间小调、打花鼓各调、南词曲调及京剧皮黄曲调,演出内容丰富多样。

艺术表现

动作协调:表演者需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以确保上下互动自然、流畅。

表演风格:肩膀戏的表演风格独特,动作朴素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在没有传统舞台的情况下进行表演,适应性强。

经典剧目

传统剧目:常见的传统剧目包括《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姑嫂打鱼》等,这些剧目多以生活小戏为主,贴近民众生活。

创新剧目:现代创作的新剧目有《猪八戒巡山》、《济公扮新娘》、《八仙聚会小吃城》等,这些剧目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观众。

沙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肩膀戏简介

剧目来源

多元融合:肩膀戏的剧目来源于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展现了其戏路宽广的特点。

地方特色:许多剧目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花子过关》改编自《水浒传》中的故事,反映了沙县地区的文化背景。

传承情况

代表性传承人:陈丽风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县肩头棚”的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通过创新,提升了肩膀戏的技艺,使其更加专业化。

教育传承:肩膀戏已进入校园,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游戏的一部分,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和演员。

保护措施

支持:沙县文体旅游局通过线上展播、线下活动等形式,积极推广肩膀戏,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每逢节俗盛会,各民间剧团都会组织肩膀戏走街串巷表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沙县肩膀戏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表演特点。其主要剧目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传承与保护措施得当,使其在当代社会中依然焕发活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肩膀戏继续在民间艺术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肩膀戏,又称“肩头棚”,起源于清朝末年,具体时间为清朝宣统年间。

肩膀戏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

1. 儿童演员站在成人肩膀上表演:3-6岁的儿童演员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负责剧中角色的唱腔、手部和头部动作,边唱边舞,表演细腻且形态逼真。

2. 成人演员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成人演员根据剧情需要,负责台位的变换和脚部动作,与肩上儿童演员默契配合,表演形式独特,被誉为“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

3. 多样化的剧目和唱腔:肩膀戏涵盖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常演剧目包括《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赶船》《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等,唱腔动听且丰富多样。

4. 灵活的表演场地:肩膀戏不受场地限制,无论是舞台、露天、大众广场还是走街串巷,均可表演,适应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肩膀戏的传统剧目包括:

花鼓调:《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

南词:《赶船》

京剧折子戏:《黄鹤楼》、《平贵别窑》、《四郎探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