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是几月几日 记者节为什么是11月18日

小编

记者节是每年的11月8日,而不是11月18日。这个日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下是关于记者节的详细信息。

11月8日

记者节是几月几日 记者节为什么是11月18日

中国记者节定于每年的11月8日,这一日期是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复确定的。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选择11月8日作为记者节的日期,是为了纪念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的成立。1937年11月8日,范长江等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青记”,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这一日期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能激励新闻工作者继续发扬“青记”精神,为正义事业呼吁,为时代的前行呐喊。

历史背景

早期的记者节:在新中国成立前,记者节定于每年的9月1日,以纪念国民1933年9月1日颁布的《保护新闻工作人员及维护舆论机关》的命令。

抗日战争时期的记者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新闻工作者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并在11月8日举行了庆祝活动。

确立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但未确定具体日期。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这一日期选择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更是为了表彰新闻工作者的贡献,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表彰与激励

表彰新闻工作者:记者节的设立,表明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位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正义的事业呼吁,为时代的前行呐喊。

提升职业地位:通过设立记者节,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和尊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确认了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挑战与机遇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职责。

技术与创新:科技的进步为记者的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记者需要掌握新的技能,如数据分析、视频制作等,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记者节定于每年的11月8日,这一日期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还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通过设立记者节,国家表彰和激励了新闻工作者的贡献,同时也提醒他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技术进步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其神圣职责。

记者节是一个专门为新闻工作者设立的节日,旨在表彰他们在传播信息、揭示真相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这一天,各地会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记者节活动:

庆祝大会和表彰仪式

举办庆祝大会:许多地方会举办盛大的庆祝大会,邀请新闻工作者代表、媒体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大会通常包括开幕式、领导致辞、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等环节。

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期间,各地新闻协会或媒体机构会评选并表彰一批优秀新闻工作者,以表彰他们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和社会责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记者论坛和交流活动

记者论坛:组织记者们进行自由交流,分享工作经验,探讨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论坛通常邀请知名新闻界人士、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媒体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新闻工作者座谈会:邀请新闻工作者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团队协作和职业发展。

文艺演出和新闻作品展示

文艺晚会:许多地方会举办记者节专题文艺晚会,展示新闻工作者的良好风貌和文艺才华。晚会通常包括新闻宣传成果展示、事业产业发展回望、十佳记者(主持人)颁奖和文艺节目汇演等环节。

新闻作品展览:展示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优秀新闻作品,包括文字报道、摄影作品、视频节目等,向公众展示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作成果。

业务技能竞赛和征文活动

业务技能测试:针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进行测试,包括新闻编采业务知识、新闻出版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思路举措等内容,旨在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有奖征文活动:组织新闻工作者撰写关于记者职业感悟的文章,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植树

社会公益活动:组织新闻工作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参与社区服务等,弘扬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义务植树:在记者节期间,组织新闻工作者进行义务植树活动,营造记者林,寓意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

在记者节期间,新闻工作者们通常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新闻采访,以展示他们的职业精神和对社会的关注。以下是一些在记者节期间进行的特殊新闻采访的例子:

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的采访活动

高磊的采访经历:高磊,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拥有13年的采访经验。在记者节期间,他分享了自己在叶城二牧场杏花镇三连采访刘前东的故事。刘前东在高原上扎根昆仑山深处,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高磊。

朱晓可的报道:朱晓可是第三师融媒体中心的新入职记者,她在记者节期间的报道中,特别关注了助老食堂的采访。她的报道详细介绍了助老食堂如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问题。

永城融媒体中心的采访活动

李士民的采访:李士民在记者节期间采访了92岁的志愿军老兵王坤,回忆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斗。这次采访不仅让老兵的故事得以传承,也激励了年轻一代。

贾路的关注:贾路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关注了许多平凡人的故事,如南关小学跳绳队和环卫工人郝锁柱。这些故事展示了普通人的正能量和纯粹。

成珈若的报道:成珈若在记者节期间报道了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她跟随专家见证了距今约5000年的大墓M27的首次揭幕,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节的意义

记者节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庆祝,更是对他们职业精神的肯定。在这一天,记者们通过特殊的新闻采访,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真相的追求。无论是高磊在高原上的采访,还是李士民对抗美援朝老兵的报道,这些采访活动都体现了记者们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记者节是一个向所有新闻工作者致敬的节日,许多著名的记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一些在记者节值得铭记的著名记者:

邵云环

生平简介:邵云环,1951年6月1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85年1月加入中国,1990年9月和1999年3月两度赴贝尔格莱德担任记者。

主要事迹:在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中,邵云环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她在战地记者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许杏虎

生平简介:许杏虎,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后入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1993年2月入党。

主要事迹:1999年5月8日凌晨,在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中,许杏虎不幸遇难,年仅31岁。他在战地日记中记录了国际记者联合会秘书长艾登·怀特关于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对民主践踏的言论。

朱颖

生平简介:朱颖,1971年11月2日出生,1994年1月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工作,1998年与许杏虎结婚。

主要事迹:1999年5月8日凌晨,在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中,朱颖不幸被弹片击中,以身殉职,年仅28岁。她在遇难前录制的家庭语音提示成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缕痕迹。

范长江

生平简介:范长江,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报人,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开拓者”。他以采访的深入性和新闻的真实性而闻名。

主要事迹: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深入西北地区,记录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民生,著有《西北角》。他的作品让中国和国际社会看到了抗战中中国百姓的坚韧不屈。

邹韬奋

生平简介:邹韬奋,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创办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刊物,尽力传播社会真相和进步思想。

主要事迹:邹韬奋一生坚守“新闻为人民”的信念,曾多次揭露社会不公,抨击时局黑暗,赢得人民的尊敬。他的“韬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新闻出版人。

白岩松

生平简介:白岩松,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和记者,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主要事迹:白岩松参与报道了众多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并且常以冷静和理性的方式评论社会问题。他通过《新闻1+1》等节目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分析,推动社会思考和进步。

敬一丹

生平简介:敬一丹,资深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主持严肃、权威的新闻节目而著称。

主要事迹:敬一丹在职业生涯中致力于报道社会热点问题,推动新闻界的独立性和公信力。她在节目中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探讨民生、法律与社会公平等问题,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尊敬。

谢六逸

生平简介:谢六逸,原名谢光燊,字麓逸,1898年出生在贵州的书香仕宦之家。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者之一,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事迹:谢六逸在抗战时期以文反抗强权,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运动摇旗呐喊。他在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上的贡献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