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畔的艺术奇葩:山南昌果卓舞

小编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起源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以下将详细介绍山南昌果卓舞的历史溯源、艺术形式、文化意义及传承与保护情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传说:山南昌果卓舞起源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当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在山南盛行开来。

历史传承:卓舞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这一舞蹈形式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

文化背景

宗教背景:卓舞源于藏传佛教,最初具有镇魔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节日、婚嫁喜庆等场合的表演。

民间传说:相传卓舞的表演可以驱赶妖魔,保护建筑工地,这一传说赋予了卓舞神秘的文化色彩。

舞蹈特点

表演形式: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表演者分为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领舞者人数通常为2至6名,主要负责提醒动作变换顺序和控制节奏速度。

舞蹈动作: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变化多端。舞蹈动作包括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

舞蹈结构

段落组成:卓舞共由18段组成,包括三步鼓点、鹦哥、安土净地、莲花生岩上打桩、雄狮跳跃、虎狮争斗等。

队形变化: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表演者围成一圈,边击鼓边跳舞,动作协调统一。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山南昌果卓舞不仅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的一个项目。

艺术价值:卓舞集动作、韵律、技巧、节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功能

节庆活动:卓舞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社区活动:卓舞在婚嫁喜庆等场合表演,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保护措施

支持:自2005年起,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其中包括山南昌果卓舞。

教育传承:2012年,山南昌果卓舞走进了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小学课堂,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舞蹈。

传承人物

代表性传承人:边巴次仁和索朗是山南昌果卓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积极推动卓舞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努力:这些传承人通过组织卓舞队、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等方式,努力将卓舞发扬光大。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形式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公元八世纪中叶的西藏山南地区。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的支持和传承人的努力,山南昌果卓舞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雅鲁藏布江畔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歌舞和深厚的信仰,展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以下是对这一文化的详细介绍:

藏族歌舞的特点和分类

藏族歌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藏族歌舞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谐”和“卓”两大类。

“谐”: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集体歌舞,分为《果卓》(又叫《锅庄》)、《果谐》、《堆谐》和《谐》四种形式。这些歌舞通常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与者相互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

“卓”:又称为“卓谐”,与“谐”相比,“卓”的宗教色彩更为浓厚。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卓谐》和《热巴卓》,这些舞蹈通常在宗教节日和重要仪式上表演,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表演性。

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藏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的体现。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鲜明的服饰美:藏族服饰以其长袖、肥腰、长裙、大襟等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舞蹈时,舞者身着华丽的服饰,呈现出襟飘带舞的意境,为舞蹈增添了无限光彩。

清新的自然美:藏族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流畅,表现出雪域高原的独特自然美。舞蹈中常用的动作如“颤”、“开”、“顺”、“左”、“绕”等,构成了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

淳朴的民风美与人性美:藏族舞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表现出淳朴的民风和高尚的人性美。许多舞蹈作品如《顿月顿珠》、《朗萨姑娘》等,都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风俗和的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对歌舞的影响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歌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藏族歌舞作品中融入了宗教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例如,藏族舞蹈中常见的孔雀舞,象征着吉祥和美丽,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之物的象征。

藏族歌舞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歌舞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保护。2006年,山南昌果卓舞被中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发展藏族歌舞,各级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传习所、组织培训等,以确保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山南昌果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中叶,起源于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以下是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的详细说明:

历史传说

起源故事:相传在公元8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

历史背景:昌果卓舞源于藏传佛教和人们传统劳动生产、生活,对研究藏族文化具有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藏族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卓舞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

传承方式:昌果卓舞通过家族传承和社区活动得以保存和发展。目前,西藏山南地区大部分乡村都有自己的卓舞队,这一舞蹈形式后来还流传到了西藏其它地区。

现代传承:2006年5月,山南昌果卓舞被中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对昌果卓舞的传承与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资金和资源,帮助卓舞队进行培训和演出。

社会影响

文化影响:昌果卓舞不仅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也引起了外来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人们的青睐和激赏。它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

旅游影响:作为昌果卓舞的发源地,贡嘎县昌果乡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乡村文化品牌,试图把卓舞表演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观光主业。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源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传统腰鼓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舞蹈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艺术才华,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山南昌果卓舞的表演形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详细介绍:

表演形式

山南昌果卓舞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以圆形队列进行,表演者分为领舞和群舞两类。领舞者通常戴白色平板面具,头戴长辫,动作韵律性强,姿态优美。群舞者则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

技巧

雅鲁藏布江畔的艺术奇葩: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的技巧要求极高,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舞蹈动作包括旋转、跳跃等,节奏快速,动作更换频率以秒来计算。舞者需要集中精力,跟随节奏,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情感表达

山南昌果卓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藏族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舞蹈中融入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舞蹈传递祝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