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中点,昼夜时间几乎相等。了解秋分节气的来历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文化和科学背景。
天文学上的定义
太阳黄经180度:秋分是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的时刻,即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均分,各12小时。
昼夜均分:秋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历史记载
古代文献:古代文献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分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昼夜均分,寒暑平。
节气划分: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标志着北半球逐渐进入寒冷的季节。
文化传说

祭月节: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代帝王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祭祀月亮的仪式,祈求福佑。
秋神蓐收:传说中,秋神蓐收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掌管刑罚,秋分后万物始萧,杀气渐起。
昼夜平分
昼夜均分:秋分这一天,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均分,各12小时,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阳光直射:阳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秋分后,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
降水减少:降雨量开始减少,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可能干涸。
传统习俗
祭月节:古代帝王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祭祀月亮的仪式,祈求福佑。
吃秋菜: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采摘野苋菜与鱼片煮汤,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竖鸡蛋:秋分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鸡蛋,轻轻立在桌子上,寓意好运。
现代习俗
中国农民丰收节: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农业丰收。
送秋牛:秋分时节,民间有送秋牛图的习俗,寓意吉祥不违农时。
秋分节气的来历和含义丰富多样,既包含天文学上的定义,也有历史和文化传说的积淀。秋分标志着昼夜均分和秋季的中点,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传统习俗如祭月节、吃秋菜和竖鸡蛋等,延续至今,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庆祝。
秋分节气的习俗包括:
1. 秋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演变成了中秋节。古人会在这一天祭拜月亮,祈求月神保佑。
2. 竖蛋:秋分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机,人们相信在这一天鸡蛋更容易竖立起来,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3. 吃秋菜:在岭南地区,秋分有吃野苋菜(秋碧蒿)的习俗,人们将秋菜与鱼片一起煮汤,寓意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4. 送秋牛图:秋分时节,民间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还会即兴说唱秋耕和吉祥的话语。
5. 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农民会煮汤圆,并将不用包心的汤圆放在室外田边,名曰粘雀子嘴,以防止雀鸟破坏庄稼。
6. 放风筝:秋分期间是放风筝的好时机,风筝的种类多样,人们通过放风筝来庆祝秋天的到来。
秋分节气时,人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昼夜平分与阴阳平衡:秋分时,昼夜时间相等,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也会受到影响,阳气不足可能导致抵抗力下降,阴气过旺则容易引发虚寒症状。
2. 秋燥的影响: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秋燥”。燥邪容易侵犯肺部,引发干咳、少痰、喉咙干涩等呼吸系统症状。
3. 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由于气温下降和干燥,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容易高发。
4. 胃肠道不适:秋分后,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敏感,容易出现腹泻、反酸、腹痛等症状。
5. 情绪波动: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情绪低落、抑郁等“季节性情感障碍”。
6. 免疫力下降:气温变化和干燥环境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秋分节气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时节,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以下是秋分节气常见的农事活动:
秋收:秋分时节,正值晚稻、玉米等作物的收获期,农民们需要及时抢收,避免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
秋耕:在收获之后,农民们会抓紧时间耕翻土地,为接下来的冬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播种做好准备。
秋种:秋分也是播种冬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最佳时机,农民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时进行播种。
秋分节气对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农民们会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事,以确保来年的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