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什么节气?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小编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了解霜降节气的含义、气候特点、物候现象以及传统习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意义和影响。

天气渐冷和初霜出现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是什么节气?霜降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霜降节气的名称来源于气候特征,而非实际的霜冻现象。这一节气反映了天气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昼夜温差大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大,尤其在全国平均而言,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这种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使得霜降时节在气候变化上具有独特性,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早晚寒冷,中午炎热

霜降时节,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这种气候特点使得霜降时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防燥,以应对气温的剧烈变化。

秋燥明显

霜降时节,空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秋燥是霜降时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需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缓解。

豺乃祭兽

霜降时节,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将猎物陈列后再食用,仿佛在进行一种祭祀仪式。这一物候现象表明冬天即将到来,食物变得稀缺,豺狼通过这种方式储备食物。

草木黄落

随着气温的下降,草木开始枯黄并掉落叶子。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然界中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准备进入休眠期。

蜇虫咸俯

冬眠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躲进洞穴,不再活动,准备进入冬眠状态。这一物候现象表明冬天已经来临,自然界中的生物都在为过冬做准备。

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民间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赏菊是霜降时节的重要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赞美。

吃柿子

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吃柿子是霜降时节的传统食俗,具有实际的保健作用。

登高远眺

霜降时节,登高远眺可以使人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也能舒缓心情。登高远眺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心情,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人们会通过食补来增强身体抵抗力。进补是霜降时节的重要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冬季的预防措施。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变冷和冬季的开始。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包括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物候现象主要有豺乃祭兽、草木黄落和蜇虫咸俯。传统习俗包括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和进补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霜降节气的特点和习俗,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如下:

1. 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全国多年平均温度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5℃,内蒙古东部、东北北部及青海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甚至低于0℃,东北地区已有雪花出现。而新疆西部、华北地区、秦岭以南地区则处于5~10℃之间,早晚温差较大。华南地区则处于15℃左右,气候凉爽宜人,海南地区气温在20℃以上。

2. 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是我国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北方地区尤为明显。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

3. 秋燥明显: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下降,人体感觉偏干,容易引发秋燥症状。

4. 初霜出现:霜降节气期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初霜的形成是由于夜间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白色霜花。

5. 降水减少:进入霜降节气后,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降水逐渐减少,天气相对更为干燥。

霜降节气的传统习俗包括:

1. 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许多地方会举行菊花会,人们登高赏菊,饮酒作乐,以表达对菊花的崇敬和喜爱。

2. 吃柿子: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的习俗。人们认为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有句俗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3. 登高远眺:霜降时节,天气宜人,适合户外活动。登高不仅能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还能舒缓心情,欣赏秋天的美景。

4. 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是进补的好时机。人们会选择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兔肉等,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5. 扫墓祭祖:在霜降时节,一些地方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表达对先辈的缅怀和敬意。

6. 送芋鬼: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堆砌成塔,点燃后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最后将瓦片丢到村外,以辟凶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