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的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这一天的俗语

小编

民间所说的“秋老虎”指的是立秋后出现的短期高温天气现象。以下将详细解释“秋老虎”的含义、形成原因、气象学解释以及相关的俗语。

气象学定义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底至9月之间。

民间定义

在民间,秋老虎指的是立秋后的短期高温天气,特别是立秋当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会很热,这二十四天被称为“二十四个秋老虎”。

形成原因

秋老虎的形成主要与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有关。副热带高压在秋季逐步南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短暂北抬,重新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导致气温回升。

地域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华南地区的秋老虎通常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传说故事

民间有关于秋老虎的传说,称其为神兽,每年夏季即将结束时,秋老虎会从深山老林中醒来,带着一股不甘退去的炎热之气,四处游荡。秋老虎喜欢与人们开玩笑,时不时地释放出强烈的热气,让人们重新体验到夏日的酷热。

文化象征

秋老虎在民间象征着秋天的炎热和威猛,与古代五行阴阳学说有关。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颜色为白色,白虎为西方之灵兽,主要管理四季中的秋天,因此用“秋老虎”比喻秋天仍然炎热威猛的天气。

常见俗语

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意思是如果立秋当天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没有下雨,则接下来的二十四天会很热。

民间说的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这一天的俗语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表示处暑节气后天气仍然炎热,就像秋老虎一样。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根据立秋的时间,预测后续天气的冷暖。

秋老虎是立秋后出现的短期高温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8月底至9月之间。它主要由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引起,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民间对秋老虎有许多传说和俗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天气现象的特点和影响。了解秋老虎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和预防其带来的高温天气。

秋老虎是指立秋节气后,短期回热的天气现象,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持续约7-15天。其气候特点如下:

1. 高温天气:秋老虎期间,气温回升,最高气温可达到或超过35摄氏度,但最低气温一般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昼夜温差较大。

2. 空气干燥:由于气温较高,空气相对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白天炎热,夜晚稍凉。

3. 持续时间长:秋老虎的持续时间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可持续五六十天,甚至更长时间。

4. 晴朗少云: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导致气温回升。

5. 湿度下降:空气湿度降低,天气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等症状。

秋老虎的持续时间一般在7至15天,有时也可能更长,达到24天或以上。

秋老虎期间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高温天气:秋老虎期间,气温通常会回升到35℃以上,甚至可能达到或超过40℃。这种高温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在8月底至9月初。

2. 昼夜温差大:秋老虎天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相对较低,较为凉爽,但午后气温会迅速升高,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3. 空气干燥:由于高温和少雨,秋老虎期间的空气通常较为干燥,湿度较低。这种干燥的天气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等问题。

4. 少云或晴朗的天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秋老虎期间通常天气晴朗,少云或无云,日照强烈。

5. 偶尔的雷阵雨或热对流天气:虽然秋老虎期间总体天气晴朗,但在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雷阵雨或热对流天气,带来短时强降水和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