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熊猫的另一个故乡 甘肃西双版纳

小编

甘肃省文县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这里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还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以下是关于甘肃西双版纳的详细介绍。

走进大熊猫的另一个故乡 甘肃西双版纳

地理位置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四川省广元市、绵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北接本省陇南市武都区、舟曲县。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总面积为18379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3%。

气候条件

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特点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5-15℃,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

这种气候条件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保护对象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区内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

保护措施

保护区通过科学评估和逐步退出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工矿企业,关停非法水电站,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完善生态水放流功能。

逐步拆除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旅游设施,对退出的合法工矿企业给予合理补偿,开展生态环境改造和修复工程。

分布情况

甘肃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32只,其中白水江保护区有110只,占全省野生大熊猫总量的83.3%。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岷山山系的北坡,文县白水江以南的地区是主要栖息地。

种群数量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四次全省范围内的大熊猫调查工作,发现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117只增加到2014年的132只。

尽管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大熊猫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依然严重,影响其繁殖和生存。

保护措施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最高效的管理,打造大熊猫保护的升级版。

通过智慧监测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科研监测

甘肃省国家公园监测中心通过实时传输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终端,监测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野生动物监测效率。

利用智慧国家公园大数据应用平台,对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深度分析,掌握其活动规律和栖息地偏好。

生态旅游

2024年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甘肃、四川、陕西三省共同发布了大熊猫旅游路线,涵盖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文县天池、陇南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景点。

通过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自然教育,合理运用国家公园自然禀赋,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动生态保护建设。

社区参与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通过自然生态体验活动,激发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启迪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李子坝村通过建立巡护队,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

甘肃西双版纳(文县)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还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科研监测,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栖息地破碎化问题仍需解决。生态旅游和社区参与为大熊猫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