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财运最佳年是真的吗 历史数据揭晓

小编

老一辈常说,1983年是个"钱口袋往外翻"的年份,街头巷尾总能听到谁家又发了横财的传闻。四十年过去,当我们在档案馆泛黄的报纸堆里翻检出当年的经济数据时,那些模糊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物价涨幅创纪录

83年开春,百货商店的售货员每天要换三次价签。统计局后来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零售物价指数飙升13.5%,是改革开放后的首个高峰。上海牌手表从120元蹿到180元,永久自行车价格几乎月月刷新。但有趣的是,人们抱怨物价的柜台前总挤满了抢购的人——工资涨幅竟跑赢了物价,国营厂工人年均收入暴涨21%。

个体户黄金时代

1983财运最佳年是真的吗 历史数据揭晓

北京秀水街的裁缝铺最早嗅到商机。当时租个临街门脸月租不到50元,而一件的确良衬衫的利润就有8块。税务局档案记载,83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突破百万大关,其中温州钮扣商贩年入万元已不稀奇。广州火车站附近出现首批"万元户",他们随身携带的"大哥大"成了最扎眼的财富象征。

国债认购热潮

那年秋天银行的场景令人难忘。为了认购年息8%的国库券,有人凌晨三点就搬着小板凳排队。数据显示,83年国债超额认购达137%,很多工厂集体用麻袋装钱来买。后来这些债券在黑市溢价30%交易,造就了第一批证券投机者。

外汇券的魔力

友谊商店门口总晃悠着"换外汇券"的黄牛。官方汇率1美元兑1.9人民币,但黑市能换到3块。涉外宾馆服务员每月收200元外汇券小费,抵得上普通工人半年工资。广州淘金坑的倒爷们,靠倒卖进口彩电月入五万不是传说。

万元户的真相

当我们翻查83年《经济日报》的"万元户专访"专栏,发现其中70%都是养殖专业户。山东寿光的种菜大王张大哥受访时说,他所谓"年入三万"其实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