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缺木的名字反而财运亨通

小编

庭院里的桂花开了,金黄细碎的花瓣在秋风里打着旋儿,老王蹲在门槛上撕着刚到的日历纸,突然发现隔壁新搬来的小夫妻门口贴着"金鑫超市"的招牌。他摩挲着脱漆的算盘珠子嘀咕:"这家人姓林,偏偏招牌要嵌五个‘金’字,倒是生意比我这‘森记杂货’红火多了......"

名字本是符号

为何缺木的名字反而财运亨通

街角剃头师傅常说,名字就像挂在房檐下的风铃,听着清脆,实际挡不住暴雨狂风。老辈人总爱在名字里埋些木火土金水,可城西卖豆腐的"李淼"照样在雨季发愁积水泡了黄豆,而开五金店的"张炎"也没见铺子真的着火。可见那些弯弯绕绕的说法,倒不如门口公交站牌来得实在——该挣钱的摊位,挂块破布当幌子都有人排队。

财运不在笔画

茶摊吴婶的记账本藏着玄机。她总说儿子名叫"栎"字带木,可二十二岁还在家啃老;对面修车行老板身份证写着"王钬",拆开全是火啊金的,偏生修自行车时连颗螺丝都要顾客自备。反倒是菜市场卖冻货的"汪洋",名字里水多得能养鲸鱼,冷柜生意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后来人们发现,他家凌晨三点就去批发市场抢新鲜货,这才是正经门道。

叫得响才是真

旧货市场有家"三根木旧书店",招牌都快被虫蛀空了。老板倒是想得开,说重要的是让人过耳不忘——买辅导书的家长觉得"三根木"听着扎实,淘绝版书的文青觉得这名儿够古怪。倒是对街改过七次店名的风水铺子,从"参天阁"改到"擎木轩",最后挂出"十元店"的塑料牌才有人进门。

风口来了谁都旺

河堤拐角前年突然成了网红打卡点,原本快要倒闭的"无木茶馆"猛地热闹起来。老板老周挠着头说,先前算命的还劝他改名叫"双木林",幸好没听——现在游客就爱举着"无木"的灯笼拍照,说是有种叛逆的禅意。倒是斜对面卖绿植的"万森园",因为名字太直白被年轻人嫌弃"不够有故事感"。

人心要比名字暖

夜市尽头卖馄饨的蓝姨,餐车前永远排着长队。她盛馄饨的蓝边碗印着"金玉满堂",自己却叫个再普通不过的"蓝秀英"。常客们说,爱的是她总会给晚归的学生多舀两个馄饨,寒冬夜里碗底还垫着烫手的毛巾。有回文化局来登记摊主信息,工作人员笑着说:"您这名字该补个木字旁",蓝姨掀开热气腾腾的锅盖:"不如多添把柴禾实在"。

秋雨淅沥的傍晚,老王终于把霉变的木质招牌摘了下来。路过的小孙女指着手机屏幕笑:"现在流行叫‘水泥森林’咧!"他望着隔壁超市灯火通明的橱窗,突然觉得那些金灿灿的字没那么刺眼了——玻璃柜里装着的,不过是寻常人家需要的油盐酱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