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猴

小编

一、调皮捣蛋的童年

1980年猴

夏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斑驳地洒在泥巴地上。一群孩子围坐在胡同口的石墩旁,七嘴八舌地炫耀着新得的弹弓或玻璃珠。人群里个子最瘦小的那个,总是最闹腾——他像猴子似的蹿上爬下,一会儿抢走别人的糖人儿,一会儿又蹲在墙角学蛐蛐叫,逗得大伙儿笑弯了腰。街坊邻居提起他,总会摇着头笑:"这猴崽子,准是1980年生的!"

那年头物资匮乏,可孩子们的快乐却像野草般疯长。他偷扯过生产队种在田埂边的甘蔗,被追得光脚丫子踩进泥沟;也曾为捡回掉进枯井的纸风筝,蹭得满胳膊血痕。母亲拧着他耳朵骂"泼猴"时,他总能呲溜钻进床底,从铁皮盒里摸出攒了半年的水果糖,剥开糖纸的声音像风吹树叶似的沙沙响。

二、不服管的少年时代

初中教室的窗户永远缺几块玻璃,风裹着煤灰灌进来,在作业本上落下一层细密的黑点。他蜷在倒数第二排的课桌前,用圆规尖在木桌缝里刻孙悟空,连班主任拎着教鞭站到身后都没察觉。"啪"的一声,尺子敲在手背上,他猛然蹿起来的模样,活像受惊的猴子。

那年录像厅开始放《少林寺》,他连夜去看,回来时校服裤腿挂着破洞。父亲举着笤帚满院追打,他却惦记着电影里李连杰的扫堂腿。第二天课间操,他非要给同学演示,结果摔折了右胳膊。打着石膏还跟人吹牛:"瞧见没?这叫猴王挂印!"

三、闯荡社会的泼猴

九十年代的南方小镇,摩托车轰鸣声里带着海腥味。他蹲在建筑工地的水泥管上啃馒头,安全帽歪戴着,露出晒脱皮的额头。工头骂他偷懒,他三两步蹿上钢架,把褪色的红背心捆在最高处的钢筋上,迎风猎猎像面旗。

后来他攒钱开了间五金铺,卷帘门拉开时总伴随着吱呀怪响。有混混来收保护费,他抄起扳手跳上柜台,眼睛亮得吓人:"俺老孙的棍子可比这个沉!"对方竟被唬住了。夜里数时,他对着泛黄的西游记连环画嘿嘿笑,烟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

四、归山的老猴子

如今他的小超市开在幼儿园对面,玻璃柜里总摆着些新奇玩具。放学时分最热闹,孩子们趴在柜台上喊"孙伯伯",他变戏法似的从耳朵后摸出棒棒糖,皱纹里夹着狡黠。

去年儿子带他去动物园,隔着玻璃看山魈扯饲养员的衣角。他突然哼起久违的调子:"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夕阳把白发染成金色时,他悄悄对儿子说:"你爹这辈子,活得就像这猴——闹腾过,挨过揍,但没低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