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仓高跷是湖南省邵阳县白仓镇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以其“高”、“奇”、“险”的表演特点而闻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以下将详细介绍白仓高跷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意义及其传承与保护情况。
起源与发展
起源:白仓高跷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白仓镇连遭旱涝灾害,瘟疫横行,人们通过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形式祭灵,祈求平安。
发展:民国初年,随着白仓地区经济的活跃和人员交流的增多,高跷表演逐渐盛行,形成了“瑞狮会”和“高狮会”两大派别,高跷的高度也从三尺发展到六尺八寸,最高时达九尺九寸。
重要历史事件
赛神会:据《邵阳县志》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上首次出现踩高跷的表演,这一日期成为白仓高跷的重要历史节点。
合并与更名:1949年,瑞狮会和高狮会合并为白仓“花灯会”,1976年更名为“龙灯会”,1984年进一步合并为“白仓民间故事协会”,2007年正式定名为“邵阳县白仓高跷艺术团”。
高度与造型
高度: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在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这种高度在全国罕见,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极具视觉冲击力。
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奇特,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戏剧人物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古拙,形象生动有趣。
表演难度
技艺要求:高跷艺人必须具有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经过无数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练成灵巧的表演技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特技表演:高跷艺人在高跷上表演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动作惊险,表演激烈,让观众惊心动魄。
民俗价值
祭祀活动:白仓高跷起源于祭祀活动,是当地最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对于研究本地风土人情和民俗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日庆典:高跷表演常用于春节、六月十九和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节日庆典,形成“红男绿女,填街塞巷”的欢乐场景。
艺术价值
戏剧与杂技结合:白仓高跷是集民间戏曲和民间竞技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化传承:通过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白仓高跷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白仓高跷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代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传承谱系。
进校园活动:近年来,白仓高跷每年都开展一期进校园活动,培养新一代的表演者,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持续发展。
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白仓高跷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的保护和扶持。
协会成立:2008年,邵阳县白仓高跷艺术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白仓高跷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白仓高跷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仓高跷是一种流传于湖南省邵阳县白仓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关于白仓高跷历史渊源的详细信息:
起源时间
起源时间:白仓高跷的起源时间现已无从考究,但根据《邵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重修)记载,咸丰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仓赛神会上已有踩高跷的表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起源背景
起源背景: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白仓地区连遭旱涝灾害和瘟疫流行,为祈求平安,人们开始用踩高跷的方式来求神拜佛,祭祀神灵。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演变为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时的表演形式。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白仓高跷在民国初年逐渐兴盛,成立了以表演高跷为主的“瑞狮会”和“高狮会”。20世纪30年代,高跷、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形式在白仓城乡及周边地区风行一时,活动频繁。1949年冬,两个会合并为白仓“花灯会”,专门从事高跷和扎故事表演。1976年,花灯会更名为“龙灯会”。1984年,龙灯会与白仓祁剧团合并成立“白仓民间故事协会”。2006年,协会改名为“邵阳县白仓高跷艺术团”,进一步推动了白仓高跷的保护和传承。
白仓高跷的表演形式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1. 高度惊人:白仓高跷的高度一般在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尺(约3.5米到3.6米),表演者在如此高的高跷上表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造型奇特:表演者多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为造型,化妆用色夸张古拙,形象生动有趣。这种戏剧化的造型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3. 表演难度大:高跷艺人需要具备扎实的腿脚功力和武术基础,才能在高跷上表演耍龙舞狮、前翻后滚、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动作惊险刺激。
4. 文武结合:白仓高跷分为文高跷和武高跷。文高跷主要表演戏剧角色,扮相滑稽,表演风趣;武高跷则突出特技展示,动作激烈,表演惊险。
5. 丰富的表演内容:表演节目包括舞龙、舞狮、耍大刀、土地戏狮、西天取经、阔佬取亲等,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每次表演都能吸引众多观众,形成节日的欢乐景象。
白仓高跷是湖南省邵阳县白仓镇一带流传的民间竞技艺术,以“高”、“险”、“奇”著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与保护现状如下:
传承情况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曾氏家族在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传承人:何东祥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积极培养新队员,推动白仓高跷的传承。
传承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展演活动等方式,培养年轻高跷艺人,如白仓镇入选“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积极开展高跷技艺培训班和展演活动。
保护措施
支持:湖南省人民将白仓高跷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县和白仓镇提供资金支持,用于高跷技艺培训和展演活动。
社会组织:成立“白仓民间故事协会”等组织,负责白仓高跷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法律保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白仓高跷进行保护,防止其失传和滥用。
保护成效
队伍规模:白仓高跷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21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社会影响:白仓高跷不仅深受邵阳地区群众喜爱,还多次应邀到广东、广西等地参加演出,观众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白仓高跷不断创新发展,新增表演节目,创新表演方式,提升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