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空气里飘着商机的味道,大街小巷的老板娘谈起生意经眼睛会发亮。在这座被称作"世界超市"的城市,连寺庙的香火都透着股实干精神——当地人心里清楚,求财要拜对地方。
福田禅寺
藏在义乌城区西南角的福田禅寺,是生意人悄悄惦记的宝地。灰瓦黄墙不算起眼,但庙门口停着的奔驰宝马总比别处多几辆。初一十五的清晨,天还没亮透,批发市场的老板们就揣着香烛来了。他们绕过正殿的大佛,径直往西侧偏殿去——那里供着尊浑身金甲的财神像,供桌上的进口水果堆得小山高。
香客们有个心照不宣的规矩:拜完要把供奉的元宝糖抓一把放口袋。市场里传得神乎,说有个袜子商连着三年把糖放在收银台底下,店铺从两间门面扩成了五层楼。现在寺里小和尚都备着塑料袋,见着熟面孔就主动递过去。
香火里的生意经
这儿的财神像和别处不太一样。右手拿的不是金元宝,而是本泛黄的账簿,左手倒提着杆老式秤。本地老人说,这是早年走街串巷的"义乌货郎"演化的。香客往功德箱塞钱时,和尚会敲三下木鱼,声音脆得像在打算盘。
后院的许愿树挂满红绸带,仔细看会发现上面都写着数字。有个卖五金配件的小伙说,他每年把目标营业额写在绸带上,奇怪的是总要超额两三成。庙里最老的居士抿嘴笑:"绸带挂得高的,生意都不差。"后来人们发现,挂绸带得踩着凳子够树枝,而商贩们天天搬货,臂力自然好。
现代版的还愿方式
真发了财的人回来还愿也实在。不兴大兴土木那套,倒是常见穿貂皮的老板娘蹲在庙门口发红包,见人就塞,说是"分财运"。寺里的斋饭厅墙上挂着液晶屏,播放的是某集团老板捐的,循环放着他家产品广告,香客们吃饭时看得津津有味。
最近两年流行往功德箱扫二维码,和尚们与时俱进地在佛像前支了个手机支架。扫出来的收款方名称有点意思——"福田结缘",和市中心那家最火的进出口公司同名。知情者透露,那公司老板当初就是在寺里遇到了第一个外国客户。
黄昏时的福田禅寺最有意思。穿睡衣的房东阿姨和西装革履的电商老板擦肩而过,各自往功德箱里扔,叮当声此起彼伏像在敲计算器。庙门口卖香烛的阿婆说了句大实话:"这里供的不是泥菩萨,是咱义乌人肯吃苦的劲头。"